葫芦娃再也救不回爷爷了
本期主播:钟青
文字编辑:无为
文稿审核:周彬
图片编辑:钟青
背景音乐:Recollection——October
官方weibo:西华师范大学广播台
当熟悉的旋律响起,相信不少70、80、90后都能跟着旋律将这首歌哼唱出来。《葫芦兄弟》是无数人童年的美好回忆,即使时间久远,我们已经记不清动画故事里的情节,但葫芦兄弟们呼喊“爷爷!爷爷!”的画面却能瞬间出现在眼前。但这一次葫芦兄弟们的爷爷,真的走了...
(渐小切回原背景音乐)
头发三七分,戴一椭圆的金边眼镜,嘴角带着笑意——这几天,不少网友都在转发一张照片,情真意切地敲下“还我爷爷”。照片上的人是胡进庆,北京时间2019年5月13日15时许,“葫芦娃之父”胡进庆导演于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因病逝世,享年83岁。
胡进庆是江苏常州人,1936年出生在常州古巷青果巷。1950年,胡进庆考入苏州美专动画专业,1953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校,之后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开始从事动画艺术创作。他是创建和发展中国剪纸动画的杰出艺术家之一,也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动画专家和大师。
胡进庆50岁那年,创作了《葫芦兄弟》,花结果,果里蹦出七个葫芦娃,个个身怀异功,爷爷被蛇精和蝎子精掳走后,他们使出浑身本领,一次又一次跑去对方老巢,“还我爷爷”的经典台词就是这儿来的。
作为导演,胡进庆担得起“葫芦娃之父”这个称呼,但在这部片诞生后的30多年里,他每次接受采访,总得带上一句“葫芦娃不是我一个人的作品。” 当然实际上“葫芦娃之父”不止一位,每一位参与经典创作的大师们都值得我们致敬!
胡进庆的师傅是万古蟾。胡进庆是“葫芦娃之父”,万古蟾则是“中国动画片之父”。1958年,年轻的胡进庆与中国动画创始人万古蟾一起创作了中国第一部剪纸动画片《猪八戒吃西瓜》。后来,他又试制了“拉毛”剪纸新工艺,从而摄制成水墨风格的剪纸片。他参与创作的《人参娃娃》、《金色的海螺》、《淘气的金丝猴》、《鹬蚌相争》等屡获国内外动画电影大奖,八十年代导演的《葫芦兄弟》更是美影的重要作品之一。
《葫芦兄弟》最早的剧本是《十兄弟》。 “从坟墓中蹦出了十个天生异相、天赋异禀的兄弟,他们拥有千里眼、顺风耳、无穷神力、铜头铁骨、长腿、大足、大嘴、大眼等“特异功能”。兄弟们为了救民于水火,同地主、官员乃至皇帝展开了斗争……”
胡进庆细细看了一遍,直言拍不了。这样复杂的人物和情节设置,以剪纸片的成本而言,必定拿不下来。要想拍,就得改。中国传统神话中“七”也常见,如七仙女,于是十兄弟改为七兄弟。各显神通是亮点,要保留,但是在人物形象上可以简化,以颜色区分。
从坟墓出场,这设定不适合小孩。想来想去,《西游记》里银角大王那法宝葫芦不错。复杂的反派人物,也被简化成了蛇精和蝎子精,场景都放在山上和洞中。这样一来,保证了在极其有限的成本内,把戏功夫做足。
胡进庆和老搭档吴云初开始琢磨葫芦娃的造型的时候,葫芦娃是粉雕玉琢的小娃娃,延续了类似《金色海螺》中的精致。多次改稿后,二人始终不满意。胡进庆觉得,葫芦娃,天生土里长的,于是他给葫芦娃们头上戴上小葫芦,葫芦叶衣服开襟,露出胸腹,打赤脚。这么一改,“野味”出来了。
当时只有6万块钱的成本,每一格平摊下来只有5、6块,胡进庆和同事一格一格“抠”。葫芦兄弟是剪纸动画,动起来千变万化,他们反复尝试,确保了如今看到的石头崩裂、蜂群出洞、葫芦生长、两方缠斗的动作都是最优解。
在片尾的演职员名单上,胡进庆一人用了三个名字:胡进庆、进庆、墨犊,一个人就穿了好几个“马甲”,因为他说“全是我一个人的名字那多难看。”1986年,《葫芦兄弟》露面。在电视机都还是稀罕物的年代,这几个造型独特的葫芦娃,让人过目难忘。几乎所有地级电视台都买了播放权,VCD一套接一套的热卖。
拍了《葫芦兄弟》之后,他依然在做艺术探索。92年的上海国际动画电影节,他带了新作品,纯刻纸——每一个画面都是用纸刻下剪出来的。
以往的动画多是剪好后如皮影那般,挪动关节处拍完全片,纯刻纸带来的工作量不言而喻。胡进庆说,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刀味”。他用了一个词,来形容想要打动人心的作品具备的特质——攻击性。这个词不符合“老艺术家”惯常的温文尔雅,却有一种罕见的野心。
《葫芦兄弟》不是一部完美的动画,人物脸谱化、说教性浓,这些都是“怀旧弧光”遮盖不了的。但是它恰好站在那个转折的节点上,承接万古蟾一辈带来的艺术突破,且在商业性上做了不错的探索,当得起几代人的童年回忆。
有网友戏称《葫芦兄弟》是中国动画史上第一个组团打怪的“兄弟联盟”。自1986年播出以来,它在豆瓣上至今仍有8.9的高分。虽然只有13集,但它的拍摄时间却长达两年,每一个细节的打造,都是制片者经过反复斟酌之后做的决定
很多网友评论说:“葫芦娃再也不能救回爷爷了。致敬这位老艺术家,感谢他给我们带来的美好童年回忆”
最后,希望老先生,一路走好!
(文稿来源于网络,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