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人类的儿童,洁白的诗人
本期主播:向嘉欣
文字编辑:潘传龙
文稿审核:秦怀泳
图片编辑:向嘉欣
背景音乐:nop——Chen YueLong.
官方weibo:西华师范大学广播台
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活着要像夏季的花朵那样绚烂而夺目,面对死亡,也要淡然地看待,像秋叶一般静美地接受。泰戈尔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
1861年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的他本是一个不愁吃穿的贵族,作为父母最小的孩子,泰戈尔更是从小受到家庭中每个成员的钟爱。但他们并不过分溺爱这个孩子,而是监督他去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受到良好的家庭环境的熏陶,泰戈尔有着很不错的文学素养。虽然生性自由,厌恶刻板的学校生活,但在诗歌创作方面他却是从小醉心于此,13岁便开始写诗,13岁后更是相继发表了长诗《野花》、《诗人的故事》。他说:“你不知道你有多美丽,你像花一样盲目。”我觉得这句话用来形容他的诗就很合适。
“我相信你的爱,就让这作为我最后的话吧。”他总是以清新自然的文笔将自己对生活的种种感悟娓娓道来,那些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哲理总能让人在感同身受的同时又有一种恍然大悟般的轻松。他明了生活的苦难,却总是巧妙地隐去一些黑暗,而将所剩的光明与微笑毫无保留地献给了读者。
全名为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的他不仅仅是印度诗人,更是一名文学家、哲学家、社会活动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他的诗歌充满了独特的浪漫主义色彩,总是乐观地、积极地引人向善,却也从不避讳这世界的黑暗。
他会创作《国王与王后》和《牺牲》这样的剧本来反对恢复婆罗门祭司的特权和落后习俗,也会毅然投身于印度民族主义运动,写出大量的爱国主义诗篇来鼓舞人们,激励民众。他在自己主编的《萨塔纳》杂志上发表了《摩诃摩耶》等60多篇短篇小说,以此来反对封建压迫、揭露现实生活中不合理现象。
1912年,泰戈尔出版了宗教抒情诗集《吉檀迦利》,意为“奉献给神的祭品”。一经发表,便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在这首“生命之歌”中,他以轻快、欢畅的笔调歌唱生命的枯荣、现实生活的欢乐和悲哀,表达了对祖国前途的关怀。虽然是献给神的诗歌,但他在诗歌中努力提升人的地位,人的自信、和人的尊严,与神的融合使得人的生命和使命变得无比的珍贵。
在旅居伦敦时,泰戈尔把《吉檀迦利》、《渡船》和《奉献集》里的部分诗作译成了英文。1913年《吉檀迦利》英译本出版,泰戈尔成为亚洲第一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瑞典学院诺贝尔委员会主席哈拉德·雅恩赞叹道:“其特点为思想的极大深度”,是呈现“灵魂对永恒的渴望”而又“充满诗意的思想”的清新、优美的诗歌。
他是诗人,也是斗士。然而在作为斗士,以诗歌为武器揭露不公与罪恶的同时,他也从未忘记自己是一个诗人。他将自己对生命的热爱与思索都写作温柔的诗歌,去抚慰那些仍旧渴求着希望的灵魂。
也许来自家庭的爱促成了他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样身为社会活动家的祖父和父亲积极赞成孟加拉启蒙运动、支持社会改革的行为影响了他的社会活动倾向。但我认为,能够看到黑暗却不为黑暗所扰,甚至坚持将自己的感悟写成诗歌来传播希望,就已经展现了他那坚韧不拔、乐观而永远充满童心的灵魂了。
感谢您的收听与关注,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