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故乡,野菜飘香

春到故乡,野菜飘香

2017-04-07    11'17''

主播: 李李诵读

34 0

介绍:
春到故乡,野菜飘香 作者:泰山菩提 工作在繁华的北京,摩天大厦、车水马龙、行色匆匆的人群,是这个城市不变的风景。城市将人隔离在自然之外,如今的城里人再难真切地闻到春日里犁铧翻开泥土的清香,再难看到朱自清笔下“桃树杏树梨树都开遍了花赶趟儿”的彩色春天。好久没有回到故乡了,而故乡的山山水水以及春天里清新飘香的野菜却始终烙印在我的心里、我的梦里……   故乡的春天,是那样的近在咫尺,又那样的远在天边。看,潺潺的流水,唱着欢快的歌,一路奔向村子的尽头;村头那棵老槐树,已经展开粗壮的双臂,欲与天公一比高下;树下那头老黄牛,正抖擞精神,准备投入到忙碌的春耕中去;和老黄牛形影不离的黑嘴八哥也和紫燕一起调皮地玩起了田间的春泥。原本宁静的故乡,在春的召唤下,开始了新一轮的跳跃,一股清新之气扑面而来。细雨中,泥土与芬芳恣意地散发。各种知名不知名的野菜一片一片争先恐后从春泥中冒出,贪婪地吸吮这从天而降的甘霖;脆嫩嫩的柳叶儿被雨水洗得鲜绿,也迫不及待张开了周身每一个毛孔,大口大口吸纳起这清甜的雨露;池塘里,一群黛青色的小鱼儿顶着饱满的圆脑袋,甩动长长的黑尾巴,绕着雨滴激起的层层涟漪快活地嬉戏着;风起了,池边的桃花树浅吟了一声,柔粉色的花瓣便飘落了满地。雨声渐渐大了,聆听着这富有弹性的天籁之音,嗅着满园润泽的气息,我在故乡的和风细雨中尽情徜徉,如痴如醉。   “雨后三月三,荠菜赛仙丹。”在我的童年,每天下午放学后,我就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挖荠菜,追着蝴蝶疯半天,刚想弯下腰去挖荠菜,又来了一群大雁,嘎嘎嘎叫着从头顶飞过,我们便一起抬起头来,直看到大雁没了影子,才又开始挖荠菜。把脆生生的荠菜带回家后,母亲先抓一把塞给铁笼里的小白兔,其余的放进大水盆里,把荠菜根洗得雪白雪白的,放进瓷盆里晾着。第二天早晨,荠菜变成了荠菜粥,偶尔还会变成味道鲜美的荠菜饺子。《诗经》里有“谁谓荼苦,甘之如荠”之句,可见,古人早已品尝到荠菜的美味了。   故乡的“七七毛”叶片有点像荠菜,它的叶缘长着尖细的锋利毛刺,所以挖七七毛那才算真正挖野菜,必须用铲子挖,如果直接用手去拔,它会把你的手指头扎出血来。可是,也没关系,马上挤出七七毛的绿汁滴在手指上,血立即就止住了,真是奇妙。我最喜欢喝母亲做的七七毛汤,把七七毛洗干净后切成小片,和上面粉,先烧热油,再放进去葱姜、油盐酱醋等调料和水,水沸腾后,把搅拌了面粉的七七毛叶片均匀地倒进锅里,不一会儿,七七毛汤大功告成。   叶片扁圆形的灰灰菜,特别招女孩子青睐。找到叶子正反面都呈红色的灰灰菜,摘下来挤碎,会挤出红色的液汁,将液汁滴到指甲上,指甲就被染红了,好几天都洗不掉。当然,灰灰菜吃起来也可口得很,通常凉拌着吃。记得,母亲先用开水将洗干净的嫩灰灰菜烫熟,控干水后放到白瓷盆里,把炒熟的花生油、大蒜泥、芝麻酱、盐等作料倒进去,搅匀了,灰灰菜变成了饭桌上的美味佳肴。   马扎菜,不但能吃,老了之后也开花,红的,黄的,白的,粉的,开出一片彩色的星。母亲通常将鲜嫩的马扎菜凉拌着吃,越嫩越好吃。马扎菜的生命力特别旺盛,随便掐它一段蔓子埋进土里,它就活了,如果掐的是段老蔓子,过不了几天它就会开出花来,童年的我喜欢在窗台上放一个大白碗,碗里插满马扎菜蔓子,推开家门,一碗五彩缤纷的马扎菜立即跳入眼帘。   儿时看过的影片《苦菜花》至今记忆犹新。苦菜不择地而生,山岭沟渠、田野阡陌,甚至房前屋后、泥土院落,都有它的踪迹。它因生命顽强,俯首皆是,常常成为农人青黄不接时节的当家野蔬。苦菜子留给我的深刻记忆是它的“苦”味儿和美丽的小黄花。苦菜子最茂盛的时节,从松软的土里拔出来,叶片滴翠、菜根肥嫩,洗净了蘸着自家的豆酱吃,入口便是一股浓浓的春天田野的香味,舌根却会留下难以磨灭的苦。我和姐妹们常苦得直撇嘴,母亲总会笑着说:“傻孩子,不苦怎么会叫苦菜呢?先苦后甜,吃下去就变甜了,多吃一些,还能败火、能健脑。”我们信以为真,大口吃起来。真苦啊!赶快吃一口玉米饼子把那苦味压住。至今每每想起故乡的春天、故乡的野菜,味蕾的记忆就会在一瞬间把童年的记忆闸门打开,春风扑面,清晰如昨。   想起明人洪应明在他的《菜根谭》中说过的一句话:“嚼得菜根香,百事可做。”那些微苦的野菜,成为故乡人人生历程中不可或缺的特殊营养。生活中曾经的万千苦难,如今成为生命中的甘饴。   故乡久违的春天,常在游子不经意的回眸中,开始新一年的耕耘和期待。故乡的人们,在春的召唤下,抖擞着精神,舒展着筋骨,开始了一年的辛劳,一年的憧憬。   故乡的春天呀,时刻都在游子的心中。
上一期: 财宝:桃花灼灼醉了谁
下一期: 2017040706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