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由热播剧《沉默的真相》,我们说了区块链+司法,会让司法更加昌明,这不是异想天开,而是有扎实的实践基础的。
今天就从两个层面来说说两者的相关。
第一个层面,是区块链赋能司法,让司法效率更高;
第二个层面,是区块链颠覆司法,让司法形式变革。
1、区块链赋能司法
如何赋能,就从上次说的电子证据切入。
相比于实物证据,电子证据存在着一系列致命问题,比如取证困难、易被篡改、难以认定等,法院在判定证据时,主要关注三方面:
一是合规性,也就是取证过程是否合法;
二是真实性,能否证明这个证据是真实、未被篡改的;
三是关联性,也就是说它应当是一个证据链条,相互呼应,逻辑上彼此承接。
在没有应用区块链技术的时候,法官依照上述三点认定电子证据的效率非常低,2012年后,国内涉及“电子数据”和“电子证据”的20318个判决书案例中,电子证据获得法庭明确采信的仅占7.2%。
当区块链赋能后,会发生怎样的奇妙作用?区块链技术具有的去中心化的信任机制、不可篡改和可溯源的特点。
北京互联网法院副院长余贵清说:
“传统审判模式中,当事人进场不认可证据真实性,经常会提出重新鉴定申请,在一定程度上是在拖延诉讼。而在互联网审判模式下,当事人对于经司法区块链验证的证据有较高的认可度,很少申请鉴定或勘验程序,当事人的诉讼表现更加诚信,善意度更高。”
“司法上链”的本质就是将判案过程前置。一方面通过事前上链将证据固定下来,另一方面通过对接入平台评测审核,保证数据最高程度上的可信。
法院从过去的事后裁判,事前不参与,导致事后也很难办,到现在将规则主动嵌入到区块链中,如果出现纠纷,可以快速认定。这就叫主动互联网治理,其实是司法治理或者政府转型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
这就是发挥了区块链的通用特点,进而赋能一切需要信息存真,共享和溯源需求的行业,司法也不例外。
2、区块链颠覆司法
有一个词,叫做密码法。基于区块链的应用协议和服务,可以按照自行设定的规则系统在区块链网络上自治执行底层协议,自动运行智能合约。
首先,有一种负面的声音,就是区块链彻底颠覆法律体系,让区块链成为法外之地。
其次,在互联网诞生之初,就已经有代码取代白纸黑字,协议取代法律的说法。
法律学者大卫·约翰逊和大卫·波斯特在研究了这一新的分布式通信网络后断言,互联网“会动摇目前基于地理边界的法律体系的现实可行性和合法性”。
这个世界将不再由国家统治,政府无法再通过法律来确认基本权利、建立交易市场或管理社会活动。相反,国家制定的法律将消散到“网络空间”的比特和字节中,被私人定制的规则所取代。
所以,这里的颠覆,可能是对传统体制的彻底颠覆,然而这和人们对原子弹、人工智能的忧虑一样,唯一忧虑的就是忧虑本身,颠覆并没有发生。
在过去的20年里,互联网已从一个数字化的“狂野西部”,转变为一个日益受到监管的媒介,其中的大型在线运营商承担着遵守和执行国家法律的责任。
如今,规范和监管在线服务运营商的法律法规越来越多。政府经常制定法律,要求ISP过滤互联网通信,屏蔽那些侵犯版权或存在儿童色情作品等行为的违法网站;禁止支付机构为网上赌博提供服务,剥夺非法服务营利的途径;要求谷歌、脸书和微信等信息中介机构自行监管它们所提供的服务,报告犯罪活动。
事实上,传统监管和法律,通过互联网,夯实得更牢靠,人们的行为被管束得更严格,比如人们的犯罪行为,很多还没发生,就已经被网络监管到,进而被制止。
所以区块链,虽然具备了让代码防篡改功能,比互联网代码更进一层,V客认为虽然可能会借助智能合约发生一些阴暗的犯罪活动,比如买凶人杀人,买凶者可以事先在代码中编入被谋杀者的具体姓名,身份信息,然后公开招募,杀手利用假名,完成杀人,并上传相关的验证信息,一旦指纹等信息吻合,便可以自动完成货币支付。
由于智能合约本质上是自治的,所以相比自然语言的法律协议,记录在智能合约中的允诺(promises)在默认情况下几乎无法被终止。由于没有人能单方控制区块链,所以智能合约一旦被有关当事人触发执行后,就开始自治运行。而且,当事人如果在智能合约中没有加入停止执行的逻辑,代码中所包含的条款就不会被单方终止。
这个过程,没人露出实名,成为公开招募和空投的游戏,想想的确很可怕。
但即使如此,区块链也依然无法颠覆法律,颠覆人类良俗的秩序,而它最终的主流只能成为人类法治和良知的新延伸和新常态。
那会是怎样的新常态呢?
区块链广泛流传一句话:代码即法律。
在经济民法层面,人们开始重新尝试将法律协议转化为代码。类似以太坊这样的高级区块链协议,已经用来实现萨博二十多年前的一些想法,所以我说智能合约的老大和老二,一个以太坊挖矿,一个波卡定投,一定要做。
例如,借助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各方能利用代码,来记录有约束力的商业关系的部分或全部条款,并利用软件来管理合同的履行。
与传统的法律协议的首要区别在于,智能合约可以借助自治代码来履行合同义务。有了智能合约,合同义务就可以不再写入标准法律文本中,而是借助严格、正式的计算机编程语言(如以太坊的Solidity),将其记录到智能合约代码中。
智能合约代码将会在支持区块链底层协议的所有节点上,以分布式方式执行,无须依赖任何中介机构或可信中间商。
我们来说些以太坊的实例。例如,UJO唱片公司创造性地利用智能合约,来销售包含了伊莫金·希普(Imogen Heap)的歌曲“TinyHumans”的数字音乐文件。只要有人花费0.60美元在UJO唱片公司的网站上下载歌曲,智能合约就会被触发,将收到的款项直接分配给伊莫金(获得销售价格的91.25%)和其他七位协助创作者(每人获得1.25%)。
这一交易没有像传统的版权交易一样通过唱片公司或演出权组织(PRO),而是通过点对点网络,直接发生在消费者和歌曲创作者之间。
不仅以太坊,国内也开始有了区块链用于商业合约的实践。
司法区块链“天平链”就是一个实例。它的技术提供方,“信任度”的创始人马臣云,谈及区块链带给司法的未来想象力,他说道:
想象一下,未来一个会写程序的律师或者有律师资格证的程序员,通过智能合约写下一份合同模版,然后使用该合同模版的个人或企业就给合同的书写者付费。如此一来,传统意义上的律师、法官就都失业了,因为智能合约合同会自动执行,不需要判决。
“天平链”实际上仅仅将存证过程前置了,这是区块链技术在司法领域的初级应用,但已经产生了很大影响。而未来,智能合约则是将法律条文前置,它带给我们的想象力是巨大的。
有多大的想象力呢?曾经有部电影叫《少数派报告》,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汤姆·克鲁斯、柯林·法瑞尔主演,电影讲述了2054年的华盛顿特区,谋杀已经消失了。未来是可以预知的,而罪犯在实施犯罪前就已受到了惩罚。
专职精英们----预防犯罪小组负责破译所有犯罪的证据----从间接的意象到时间、地点和其它的细节,这些证据都由“预测人”负责解析。
将犯罪扼杀于摇篮,这是美好的希望,该片提供了一个美好希望成真的画面。
当然,该片的科幻更像玄幻,没有提供任何可以支撑的有效依据。
然而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区块链,以及全球的鹰眼监控系统、卫星系统,这一切真的可能在发生。
通过全球的视频监控、语音输入和信息输入系统(人工智能),搜集大量实时发生数据,基于大数据进行云计算处理,处理的原则,基于区块链代码编写的各类刑法民法、条例,自动能够宣判已发生的犯罪,首先让大多数违法犯罪无所遁形,人们不用再想着徇私枉法,逃逸舞弊。
在这个足够震慑的智慧世界的前提下,当人们即将有意或无意转入犯罪违法者之前,通过大数据预判此人存在违法可能,通过此人身边的智能输出设备进行光速提醒当事人,相关违规法律以及后果,让人迷途知返,甚至电子警察、智能无人机进行提前干预,消除罪犯于无形。
最近有某人得新冠的消息,是本年最戏剧性的事件,也给了炒币的人难得的一次小抄底的机会。
有人说他在虚报病情,为了大选打苦情牌,同时也逆转舆论对其抗疫不利的口风。不管是真是假,如果一切诊断信息上链,不用时候调查,马上通过智能合约裁决,也就不用等很多年后才真相大明。
真到了那个时候,我们才不会觉得古人在乡村部落,通过淳朴民风和封闭小环境社会压力而形成的路不拾遗,有什么好追思的。
真正牛的是,在现代高度自我的社会,能够通过契约、良知和高科技,构建一副美好的法治公民社会。这,可离不开区块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