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诗经 邶风 燕燕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燕子在空中自由地飞翔,剪刀似的尾翼临空舒张。今天我妹妹要远嫁他乡,送她送她到郊外的路旁。眼望她渐渐消失的身影,我的眼泪像雨一样流淌。 燕子在空中自由地飞翔,一会贴着地面一会高扬。今天我妹妹要远嫁他乡 送她送她到远郊的路旁。眼望她渐渐消失的身影,我站立久久任眼泪流淌。 燕子在空中自由地飞翔,上下鸣叫在原野的空旷。今天我妹妹要远嫁他乡,送她送她到南郊的路旁。眼望她渐渐消失的身影,我的心实在是万分悲伤。 我的二妹妹是如此和善,她是个诚实沉静的姑娘。最难忘她的温厚和关爱。临别又叮嘱我不忘先君,尽心地维护我这个兄长。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的诗。但送者与被送者是谁,实难考证。从诗的第四章所用“先君”一词推测,应该为一位国君送其妹远嫁别国。伤别之情感人至深,故清代王士禛以为“万古送别之祖”。 从诗中“之子于归”看,这首诗所写肯定是送女子出嫁的诗;再从诗中言“先君”推测,则应是一首国君送妹妹出嫁的诗。春季燕子飞鸣时,也正是姑娘出嫁的时间。 送女子出嫁该是件高兴的事,但全诗却充满了别离的悲伤,诗的最后一章已暗示出这次远嫁伤别的原因:迫于某种国际形式的需要,必须以此女为牺牲,即以此女嫁于某诸侯为代价,换取国家的安宁。而且这种局势应该是这位姑娘十分清楚,自觉自愿的行为,她深明大义,宁愿牺牲自己个人的幸福,以换取整个国家的安全——“婚姻者,所以合两姓之好也”。这自然使这位年轻的国君万分感动。于是他想起了妹妹平时的为人和修养,她的性格和品质,她那总是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和宽厚……他满怀着对妹妹的感激和愧疚,兄妹亲情尤其因“先君”的血肉联系而来得更为浓烈,兄妹手足,此去也就等于永别,悲从中来,不可遏止。因为古代诸侯间通婚,就是父母去世,女儿也不能回国奔丧。诗的最后特别提到“先君,已间接的说明了这个问题。 正因为如此,这次的送别才是这样难舍难分,并且满怀着悲伤。 前三章反复以“燕燕于飞”起句,以兴“之子于归”。但这个“于归”非比寻常,所以兄长的送行也就送得特别远,而且直到看不见妹妹的影子了,他还长时间地站在那里,泪如雨下。“瞻望” 是翘着脚、伸长了脖子地看,“弗及”是他的妹妹车队的影子消失在地平线上,再也看不到了。 三章诗反复地咏唱这沉重而凄伤的情感:他面对着空旷的原野,一片空荡荡的空白。他百感交集,只看见燕子在空中上下翻飞——燕子的飞翔轻捷袅娜,一会紧贴地面,一会高入云天,她的叫声正是“燕燕、燕燕”。她停下来的叫声好像说:“你不知道,你不知道,你不知道我在哪……”古人所谓的“呢喃”,如小儿女之可爱,可爱得令人澄心清废。如今那鸣叫的声音随着她身影上下,充满了空间。燕子的上下飞翔、燕子的上下鸣叫,与送别主体行程的时间和空间是一致的,于是我们看到了整个时空弥漫着的就是这离别的伤感,整个时空也就化成主体生命的形式——“重章叠唱”所表现的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情感的逐步深化和扩张。在写法上 先概括描述,再写人物语言;静中有动,形象鲜活。而四章在全篇的结构上也有讲究,前三章虚笔渲染惜别气氛,后一章实笔刻画被送对象,采用了《采蘋》相似的倒装之法。
上一期: 绿衣
下一期: 傲孤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