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    卫风   硕人  2

诗经 卫风 硕人 2

2021-01-24    09'07''

主播: 呢喃读诗

230 3

介绍:
诗经 卫风 硕人 硕人其颀,衣锦絅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姝,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嫀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那美人身材修长苗条娉婷,穿着锦绣的罩衣飘飘御风。她的父亲是那齐国的君主,如今要嫁给卫侯主持后宫。齐东宫太子是她同胞长兄,她还是那邢国君侯的小姨。她姐姐的丈夫正是那谭公。 她那柔嫩的手就像初生的茅荑,洁白润滑的皮肤像冰雪般白皙。美丽的脖颈像圆润雪白的蝤蛴,漂亮的牙齿像葫芦籽那样整齐,婵样的笑颜蚕蛾般的双眉弯曲。妩媚的笑颜是那样灿烂,传情的眼睛清澈又明丽。 那身材修长的美人多么苗条,送她的车队就停在卫国近郊。那驾车的四匹雄马雄伟健壮,马嚼铁两边拴着火红的布条。朝君的车盖装饰野鸡的羽毛。大夫们早早的退朝吧,不要让国君太过疲劳。 黄河的水浩浩洋洋,向着东北奔流浩荡。渔夫们哗哗的撒下鱼网,鳣鲔鱼在网里泼啦作响,高高的芦苇也繁茂兴旺。陪嫁的姑娘们盛装待命,护送的武士们英武雄壮。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古代著名的咏美人的诗篇。诗写齐庄姜刚嫁到卫国时,卫国人对她美丽姿容的赞叹。 《左隐三年传》云:“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这是关于《硕人》诗的最早的记载。诗篇就庄姜之美为中心,上下左右,频频说起。开口就说“硕人其颀””是言庄姜身材之美;“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是言名分之美;姐妹皆适公侯,是尊荣之美;族谱显赫,令人骇叹不已——五大显贵,无非至亲,何等荣耀,何等气派!起得轻便,收得有力。二章写容貌之美。连用六个比喻,活绘出美人无比艳丽的姿态。前五句作静态描写,“手如”五句,是容颜之美;后两句作动态描写,连美人情性也一并画出。“倩”、“盼”二字,化静为动,尤为传神,可谓《高唐》、《洛神》蓝本。夫人之从容,新郎之得意,观者之赞叹 皆在不言之中。三章言初嫁时。于郊整装 不敢造次,是“礼情之美”;“四牡”二名,是壮盛之美;末二句作十分爱护体贴语,已见举国庆喜之义,婉媚含蓄。四章写随从之盛。赞美庄姜已到尽头,此章则另起一端,从宽处着笔,盛称齐之富饶,以作渲染。连用许多叠字,使文势飞动,盛势扑面而来。而“庶姜”、“庶士”,是盛隆之美。一时将无边的美好,送入卫人眼中,使人感叹咏唱而情不能尽。 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一、二章的铺张排比的写法。这是中国古代最常见的一种传统写法。所谓“赋”,就是“铺”,塔来源于农业国对大地不断开垦、长期占有、万物兴旺的渴求。从周礼的蜡祭“祭百种以报啬”的行为中,我们可以大体意识到那种渴望的强烈。在祭祀活动中,不铺陈,不足以达到“祭百种(神)的目的,这是铺陈手段之来源。诗人把各种自然物与人体美对应而又糅和在一起,充分表现了春秋时期人与自然和谐的程度——古老的农业国的人类,其生命的各种方式要求与自然规律和谐一致,不在于对自然的征服,绝没有西方人那种对自然掠夺式的开垦(恩格斯);而在于和自然整一协调的过程中,人作为主体,同时对自然物注入了相应的情感内涵。二是对庄姜的美貌(美体)的描写,其实是一个个特写镜头。特写镜头是电影艺术出现后的一种表现手法,以致它刚刚出现时,曾经使观赏者对银幕上的特写的人的头、眼睛、手等形象惊恐不已。但在远古的《诗经》中,人们对这种表现手法不但没有任何惊恐,反而赞美诗人这种创造手法的高妙。如果(只是如果),在《诗经》的时代就有了电影艺术,我想,我们的先人应该是第一个使用这一手法的艺术家。你看《诗经》中有多少特写:“有美一人,清扬婉兮”,画面上只呈现美人的额头和眼睛;“自牧归荑”,一只手拿着一支芦芽;“青青子佩”,将身体的一截与佩带凸显于画面;“野有蔓草,零露藟兮”,这又是“推镜头”:清晨,田野,草叶,露珠……当然,我们还可以把对庄姜的体貌之美看作是“移动的特写镜头”。这样,我们就能看到,我们的先人对视觉表现艺术手段的选择,具有多么久远的生命力。各种艺术的相通,各种感官的相通 ,必然使我们今天的艺术家仍然能够从遥远古代诗人那里汲取有生命力的表现手法,只要他们愿意学习。 陆次云《尚论持平》卷一引吕愚庵说:“诗咏妇人姿色,莫过于《君子偕老》、《硕人其颀》。” 两诗盱衡称宣姜,似一则《神女赋》。”田雯《古欢堂集》卷十八称:“风人之旨,往往含蓄不露,意在言外。读《硕人》篇,大概可睹矣。首章言族类之美,二章言容貌之美,三章言始来亲厚之意,皆未说出。卒章似可以露矣,’河水洋洋’五句,只极状嫁来时所历之境,却以’庶姜’二语终之。婉挚多风,蕴藉有味,非善读诗者不知也。杜甫之诗无以复加,其去三百篇远甚。如’千家今有百家存,哀家寡妇诛求尽’,’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俱少含蓄,亦大失三百篇遗意矣。”杜甫诗与这首诗毫不相干,拿来比较也就毫无道理,且三百篇中的刺诗直言揭露者也多不含蓄,但田氏所言本诗含蓄处却有启发。
上一期: 诗经 卫风 硕人1
下一期: 诗经 卫风 氓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