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闯独龙江》雪中白杨

《勇闯独龙江》雪中白杨

2017-11-19    23'31''

主播: 绿谷之声

39 1

介绍:
:勇闯独龙江 —雪中白杨 车到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县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入口时,才下午三点多钟,山上艳阳高照、蓝天白云,但却冷风习习,好像这里的太阳没有温度一样,站在路边放眼望去,山峦叠嶂、沟壑纵横,山峰直接顶在在了天边,巍峨壮丽。 周边很幽静,听到的是鸟语、闻到的是花香,偶有周边的村民赶着牛、羊群放牧路过。看到路边的指示牌上从此地到独龙江乡仅仅只有75公里了,觉得时间还早,我又有了些许的激动,但要开车翻越这座海拔超过4000米的蜿蜒“神”山时,我们一行几人还是在入口外面抽了好几支香烟才下定了闯进去的决心的。 独龙江腹地是个神秘的地方,别说独龙族我没见过、纹面女我没见过,就说说这条进独龙江的路,也有无尽的故事值得我去探秘。 解放独龙江时,进独龙江的路是马帮走的路,直到50年后的1999年,这条路才通了机动车,但由于海拔较高,道路崎岖,一年有大半年被大雪封山,此路也就有大半年无法通行,而且,在其中某段仅30公里的道路上,据说S形的弯就有200多个,平均每15米一个弯,这样的路,与蜀道相比,谁更难?一个是难于上青天,一个是难于登九霄。 我们现在要走的这段75公里的山路,是2015年底才正式通车,经雪山隧道进入独龙江的,这是一条考验驾驶技术、考验心脏承受力、考验命运的险峻道路,也是一条机动车与山羊、独龙牛、黑熊、猴子及其它野生动物并驾齐驱的道路。 越往里走,才发觉路况糟糕的程度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甚至是严重超乎我们的想象!高黎贡山气候变化万千,像个成年的神经病人,喜怒无常、四季同在,一会儿太阳一会儿雨、一会儿彩虹一会儿雾,坡大弯急,先是在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中穿行,随着海拔的不断升高,树木逐渐稀疏了,雪山渐渐出现在了我们的视野里,慢慢的,周围也全都是雪山了,气温直线般的降了下来,偶尔下车休息一下,已是寒风刺骨胜于严冬。 开工已无回头箭,只能硬着头皮往里闯了,我们的车辆都由几位具二十多年驾龄的老司机轮番驾驶,天黑了下来,车顺着路前行,在穿越雪山隧道前,还遇上的一点点的雪崩,冰雪象断线的珍珠滚落在路边的水沟里,有惊无险,穿过雪山隧道后,也不用问路,也找不到任何可以问路的人,沿途也无村庄,反正仅此一条路,只管走了。 路旁的悬崖刀削斧砍般深不见底,猴子见了也要落泪的。 坐在窗子边的人,心常常是悬到了嗓子眼,每个人都紧紧的抓住车的把手,车内鸦雀无声,连细微的呼吸声都可以彼此听到,生怕轻微的一声咳嗽,都会引起地裂山崩。 夜幕逐渐拉上了天空,路旁山边遮天蔽日的大树与远处的山峰开始变得隐隐约约了。 偶尔,路边会跳出一些小动物,也看不清楚是猴子还是松鼠?但可以舒缓一下大家紧张的情绪。 开了差不多30公里的夜路,都没有遇上一辆对头车,黑暗中,我们的车灯常常划破夜色,灯光一会儿一束冲天、一会儿又断在了转弯处、一会儿消失在树丛间,灯光,给了高黎贡山或多或少的安慰。 在一段弯道下坡路段,水沟里突然反射出两只晃动着绿色的光点,还把全车人惊了一跳,都以为是遇上黑熊了,还怕它冲到路面上危及我们的安全,车速更慢了,滑到跟前一看,是一头壮硕的独龙牛躺在水沟里晃动着脑袋,也不知是野生的还是周边村民放养的,我们也不敢下车查看,各人都把魂魄捏在手里,继续开车前行了。 直到在山坡拐弯处看到了微弱的灯光,我们才感觉到离独龙江乡不远了,又是深夜赶到,风尘仆仆不说,还加上饥肠辘辘,大家一致提议,必须美美的吃一餐,一定要喝杯酒压压惊。 这个时候哪还有美餐呢?路边穿民族小褂的小伙子的烧烤摊就是唯一的选择了,我们请他拿点当地的美酒来喝喝,他推荐给我们一盒怒江荞酒,一餐烟熏火燎、推杯换盏的烧烤美食吃后,大家才定了心,相继美滋滋的走进酒店。 75公里路开了近5个小时,够紧张、够累。我想,住进了酒店,大家魂魄归身的那夜,鼾声应该不会小的。 清晨,大家是在江水的滔滔声中与鸟儿的鸣唱声中醒来,我也是急忙的掀开窗帘查看,这是一个真正的世外桃源,或许,更应该称之为生态秘境、养心天堂。 酒店正面对着山,背面临江,江边是山,山脚的公路就是酒店门前的路,独龙江就是这样狭长的往里延伸去的。酒店的旁边是乡政府、医院、学校等公共事业机构,都是民族风格的建筑物,山坡上的寨子很新,也是地方民族风格的连片建筑,看样子是整体搬迁而建的,阳光照耀着学校旗杆上的五星红旗、也照耀着寨子里各家各户插着的五星红旗,寨子及寨子后的山似天庭仙境般,云里雾里的变幻着,一会雾起,一会又透出阳光,我聚精会神的看了近半小时,愣是没分出来那一片是云?那一片是雾?唯有飘在河床上的那些,可以确定是雾。看来独龙江被称为秘境,应该这些神秘面纱般云雾就是首功了。 召集大家赶紧起床吃早餐看美景拍照片时,遇上了天津来的一个10人小团队,大家一番交流,却让我无比自豪,因为他们一致认同美哉云南,更美哉的是秘境独龙江。 沿江而行,看到的是美景,听到的是涛声,独龙江就是这样。 独龙族是沿独龙江两岸依山而居的土著民族,在我们国内的人口记录有多个版本,有说约5000人,也有说约7000人,那大概就在5000---7000之间吧,绝大部分居住于独龙乡境内,他们有本民族的语言,无文字,历史上以刻木、结绳等方式记事。相邻的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县及邻国缅甸等也生活有少量的独龙族人。 按照旧时习俗,独龙族妇女有纹面的习惯,据说是为了躲避战乱,怕被别的部落掠夺,纹面既是让自己面容丑陋保护自己,也是通过面部的所纹的图案区别于其它部落的人,因此习俗源远流长,且解放后逐渐废除了纹面的方式,所以,在怒江州全境的独龙族纹面女已经屈指可数,所剩无几,纹面女也就被称为了独龙族的活化石。 离开酒店驱车前行三公里,就在独龙江边的独龙乡敬老院里,我们有幸拜访到了一位近八旬的纹面女,独龙族特有的七色毯披在老人的身上,由于老人只会说独龙语,我们无法进行有效交流,更无法了解老人的身世,仅只是请老人一起合个影,算是我这个异族异乡人对独龙族及其历史文化的尊重和对这位纹面老人(活化石)深深的祝福。 独龙江前行流入缅甸后就是伊洛瓦底江了,越往里走,越是有风、越是有景,或者,毫不夸张的可以称为整个独龙江两岸就是一个森林公园、一个天然氧吧、一个放飞心灵的牧场。无字无纸,水墨丹青,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这里不用做任何书面的宣传,我看是可以倒过来说,在这里是自然与人的和谐。 在青山绿水间徜徉前行,我忽然想到了那位号称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的白居易写的《忆江南》,中学生时代,也没有出过远门,当然也不知道江南的美,对“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话,对我这种在云南大山里生长的人是万万不能理解的。 江边就是岸,太阳光怎么会把岸上的花照到滚滚江水中?况且,江水是绿的,大海水才是蓝的,怎么会绿如蓝?百思不得其解几十年,我终于在独龙江用亲眼所见证明了我的孤陋寡闻。 一百米外看着是蓝色的江水,由远及近是慢慢变绿色、淡绿色、白色水花、然后清澈见底,然后再次离开视线由近及远后又慢慢变绿变蓝,蓝天的蓝。两岸的植物枝繁叶茂的向河道中心伸入,花开之时,太阳完全可以将花的色与形通过光线折射进入水中,或者叫倒映水中。 独龙族是华夏子孙的一员、独龙江也是华夏版图不可分割的部分,独龙族是爱国的民族。 据无法考证的一些文献记载,清朝中期或末期,曾从今天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派遣名叫夏瑚的官员带领百余官兵历经月余,翻越崇山峻岭,历经九死一生,到达独龙江河谷,除了送给当地头人盐巴、布匹,让独龙族人感谢皇恩浩荡外,还发给部落头人清王朝的“红顶子”,把偏安一隅的西南边陲少数民族纳入了华夏一统。 以至于后来缅甸成为了英属殖民地后,一些传教士翻越了担当力卡雪山来到独龙江河谷,声称此地属于缅甸管辖区域时,那些独龙族部落头人纷纷拿出“红顶子”告诉传教士说:“我们是大清臣民,这是大清国疆界,有大清国授予我们的“红顶子”为证,我们不接受异邦的节制”,传教士才打消了殖民独龙江的念头。 独龙江是一条有民族气节的江,虽然传教士在不停的威逼、利诱或收买,但独龙江守节、独龙江河谷的原住民族守节,有了他们的气节,才有今天在独龙江两岸寨子里飘扬的五星红旗,说小了,是独龙族祖辈在此生活,说大了,是独龙族人祖辈在为祖国镇守边关。 离开独龙江时,我们恋恋不舍,于情于景,都不忍离去,这次我们选择了早上十点半左右就把肚子填得饱饱的,等太阳开始散发温暖时,我们才紧了紧腰带上车的,不是怕肚子饿,是怕魂魄弄丢了不容易找回。 再次翻越高黎贡山回程时,我们仍然小心翼翼。 2016年3月26日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六库镇 作者简介 作者: 雪中白杨,自由撰稿人。 作者自1987年在《春城晚报》发表处女作《榜上无名• 脚下有路》以来,曾在《华西都市报》、《春城晚报》、《昆明日报》、《都市时报》《东陆时报》等省内外媒体上发表散文、杂文、小说几十篇并多次获奖,曾获聘为《华西都市报》、《春城晚报》特约记者。 作者热爱生活,常常将自己置身于自然风景、边陲风光及山村古寨子中,热衷于边疆及少数民族风情,热衷于探索少数民族文化的发掘及传承,喜欢古镇清幽、喜欢收藏老酒及探索酒文化。 欢迎各位推荐各地的美食、美酒、美景,让我们共同品味美好生活! 微信号:13769139077 QQ邮箱:931562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