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峰探梅记》作者毛传书

《灵峰探梅记》作者毛传书

2017-11-26    11'33''

主播: 绿谷之声

43 0

介绍:
  灵峰探梅记   毛传书   昔日杭州人谈起赏梅,言必超山。因为超山是久负盛名的赏梅胜地,且离杭城也不太远,只有几十公里。今日说起赏梅,却是西湖边上的灵峰。说是超山的梅花与之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初听此话,我颇有点惊奇和诧异。自己虽不敢称老杭州,至少也算得上是杭州的老客人,数十年来来往往,却不知道杭州还有那么一处观赏梅花的胜地。惭愧之余,遂勾起对灵峰的神思遐想。   今岁早春季节,我正好在杭州。其时恰逢梅花盛开,又巧全国盆栽梅花展览在西子湖畔的玉泉展出。我得知兴奋不已,再忙也不能错过杭州赏梅的雅举。于是,和朋友相约择日早行,一了心愿。是日虽然春寒料峭,却是个天朗气清的好日子。我们在玉泉浏览了一番造型奇特、神采各异的梅花盆景后,便匆匆赶往青芝坞。   青芝坞离玉泉很近。我们谈论梅展的兴致正浓,不知不觉车已到达目的地灵峰。我透过车窗的玻璃向外窥望,一树树白色的梅花掩映在天地之间。推开车门,便有阵阵幽香扑鼻而来。下了车还未辨出东西南北,人已泡在“香雪海”里了。细看那横横斜斜的疏枝上,千朵万朵如雪似玉的白色花朵,有的竞相争艳,有的含笑待放。枝儿挽着枝儿,花儿挨着花儿,奔向山野,涌上高坡,观之使人心中暖流激荡,神思飞扬。那数不清的梅树,都长得不很高,很少有铁杆虬枝、龙钟老态的。一株株皆似青春少年,英姿勃发,看得出是不多年之前新培植的。我们淌出花海,沿山坡向上,眼前又呈现一幅幅动人的画卷:天底下青松巍巍挺立,红梅如火如霞,显示着非凡的风采和情操;松梅姿态各异,皆与天地同心,挺立于严寒之中,欢呼春天的来临。   “这梅园真不错!”我一边称赞,一边问身边的一位杭州老先生,“这是新开辟的吧!”   老先生风趣地回答说:“也可说是新的,也可说是旧瓶装新酒,灵峰探梅,可有悠久的历史了……”   原来,此处山水胜地由来已久。早在五代后晋开运年间,吴越王便在这里建造了灵峰禅寺,到宋代改称为隐峰寺.,苏东坡在杭州任太守时,曾在寺内壁上题过诗。清代嘉庆、道光年间,杭州知府两次修复寺院,并植梅百余株。由此,“灵峰探梅”名扬四海。后来梅被毁,到宣统二年二月十九日恰逢苏东坡诞辰纪念日,一位姓周的吴兴盐商出资再修灵峰寺。并亲手植梅,还造了一座“补梅庵”,邀请当时名流吴昌硕、沈钧儒等欢宴吟诵,编成《灵峰补梅记》,一时传为美谈。后来几经沧桑,梅树又被毁,寺庙亦湮废。直到近年改革开放,为发展旅游业,才重新开发了这一赏梅之地,使“灵峰探梅”重放光彩,且比昔日更具规模和特色。   老先生一席话,又引起我急于去寻觅灵峰禅寺旧址和踪迹。于是,迎着一路青松一路梅,过山坡,越小涧,进入两山对峙的幽谷。约行数百米,迎面可见一道院墙,映出“灵峰探梅”四个大字。不用问,灵峰禅寺的地址就在前面了。我们顺石阶进入门内,里面是一片偌大的公园。古代建筑已荡然无存,代之以新建的亭台楼阁。唯昔日的古树依旧生机盎然,仿佛讲述着逝去的岁月。如今这里依旧是胜地的精华,只是作为探梅的一个主要景点作了精心的设计。整个布局突出了赏梅的主题。游览之中,我忽然产生一个想法:这靠近青芝坞的灵峰,称它为梅花坞不更贴切?然而我马上又否定了,觉得还是“灵峰探梅”好。一个“探”字,点出此地赏梅的特点。因为这里的梅树有藏有露,有隐于庭院房后,有躲在青山翠竹之中,漫步曲径,不时有花枝跳入眼帘,让你感到分外的赏心悦目。而从总体观赏,遍山翠竹遍山松,处处有梅映其中,又是一幅展示在天地间的巨幅松竹梅“岁寒三友图”,一幅大自然造化,人工与天工合作的显示松竹梅群体风采的“三友图”。大地的宽博沉厚,山野的质朴清新,松竹梅的高风亮节,贯穿着天地的浩然之气。置身其间,感到清气荡胸,心灵受到净化;感到有一种人生哲理在启开自己的心扉,牵动翩翩思绪、无穷的遐想……这梅外之“探”,其内涵就更深了。   灵峰是诗,是画,是书,确实值得杭州人炫耀   (原载1993年4月13日《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