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 中 桃 源
毛传书
世上被称作或喻为桃源的山水胜地,皆在江河之畔。我今所云之桃源,却在云天之端。它坐落在浙闽边界的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境内的大山之巅,名之曰:大漈。
此地海拔一千多米,周围有五条山路象云梯架设而上,东西南北,从那一个方向上去,都得攀登十华里高山大岭。初次来到大山脚下,举头仰望云雾浓重的山峦和盘桓于莽莽丛林中的山径,谁也不会相信那山顶之上,云天之中,会有人间烟火,十里平川,会有三千多中华儿女和一千多年的灿烂文化。
我是受一座宋元时期的古建筑和一株全国罕见的柳杉王的吸引慕名而去的。八十年代初,大漈通了公路。文化部门在开展文物普查时,在这个山村发现了一座宋元时期古建筑“时思寺“。经专家鉴定,是中国长江以南现存仅有的四座宋元木结构建筑之一,为古代建筑之瑰宝。国家拨款几十万元正筹备加以维修和保护。从此大漈的名字不胫而走,昔日诗人哀叹“云深路古无人去,纵有佳山谁得知”的僻乡如今开始为当代旅游者所向往了。
从景宁畲族自治县县城到大漈有33公里。汽车爬山越岭,穿云破雾,驶上了和云天相接的“仙殿岙”山口,公路便徐徐下坡。眼前的视野渐渐展开,呈现一片宽阔的天宇。一会儿便到了大漈乡政府所在地西岸。下车一看,仿佛来到一个神秘的世界:四面绵亘的山峦围着偌大一个盆地,纵横的道路穿过田畈通向一个个隐约可见的村庄。眼前的西岸人口最多,有西岸一、西岸二两个村庄。村民多姓梅。知道我们到来,一位叫梅林的老人为我作向导。老人虽已过古稀之年,精神抖擞,步履稳健。他领着我从绕村奔流的小溪顺流而下,一路上指指点点,向我们讲述大漈的悠久历史和文化。沿路可见有清代村民考中举人而竖立的桅杆,有横跨小溪的明清古建筑“护关桥”,桥身为木构三层三檐木梁廊屋,在乡村极为少见。老人先前做过当地学校的校长,对村里的历史了如指掌,如数家珍。他说,大漈这块高山盆地,有水田二千余亩,素有“九狮十三洋”之誉。共有九个村庄。早在唐代,这里就有人居住。现在的梅、潘、彭、严、李五姓,始于北宋。村民好学之风、历代相传。
我们正凝神听着梅老先生的介绍,突然眼前出现了一株罕见的大树,如寿仙巨人,银须垂胸,衣衫拂地,巍然屹立在山坡上。边上耸立着一座色泽深沉的古建筑,虽谈不上宏伟,却十分别致。原来这就是国之瑰宝“时思寺”。古树、古寺相映生辉,构成一副格调高雅并独具特色的风情画。古树为柳杉,胸径达4.47米,八九个大汉手拉手才能合抱,已有一千五百多岁。经植物专家鉴定,为中国大柳杉之最。一千多年风侵雨袭,电掣雷轰,树顶早已被折去,如今仅存半截主干亦大半已枯,内空如井,底部似一间小屋,可容20余人。唯两边伸出的“巨臂”,依旧青翠葱笼,生机盎然。时思寺山门前还有两株古柏,也有八百余年的历史,老态龙锺,蜷曲的主干似钢铸铁打,状如万岁之古藤,显示着不屈不挠的性格,又象是两把巨大的仙人拐杖,妙趣横生,观之给人以遐想和启迪。那时思寺更是令人沉思,何谓“时思”?查《辞源》并无此条目,原来此“时思寺”亦为当地所独有。据记载:梅氏八十七世祖元屓,年六岁,祖父殁,要求父筑庐于祖父墓侧,予以守孝五年。宋高宗于绍兴十年(公元1140)十一月降旨,旌表其人为“孝童”其庐为“时思院”。明洪武元年,刘基书额“时思道场”。宣德元年(公元1426)改院为寺。原先是一处颇具规模的佛道混合建筑群,有山门、大雄殿、弥勒佛殿、三清殿、胡公堂、夫人殿、钟楼。现存主体建筑大雄宝殿、三清殿和钟楼结构基本完好。重檐门拱,皆已四挑二下昂出檐,显示出中国古代高超的建筑艺术。寺内一木一瓦都显得异常的深沉和肃穆。一千多年文化的积淀,凝聚着多少文明的内涵,观之叫人勾起对于古人遐想和幽思。此地可谓“山高皇帝远”,如此一位幼童的稚举,竟会引来“圣旨”,可见当时这位封建帝王对于民风还是比较注重的。而这精湛的建筑艺术又凝聚着多少前人的聪明和智慧!
出了时思寺,踏着芳草芊芊的田边小道,思绪还在历史的长河中飘荡,不知不觉又走进了另一副画卷:雪花漈。一片茂盛的大柳杉并排儿矗立于青山脚下,碧水之畔,象威严的壮士守卫着大门。前方两山对峙,一水中分。龙溪、鹤水于此相汇合,飞落百丈断崖,洋洋洒洒,以“银河倒泻白云端,电掣雷轰滚雪团”,故名“雪花漈”,我们行至水口,但闻水声隆隆,却无法观其容颜,梅老先生知我们观瀑布心切,急领我们越过小溪、顺山边小道下至半崖,选了一个合适的地点让我们观赏。只见那白花花的瀑水真的似雪团翻滚而下,前奔后逐,川流不息。此瀑布断崖岩石突兀高低不平,故形成奇特景观,亦为瀑中之少见。而“雪花漈”之名颇有诗意,可见当地乡民之祖的文化素养。瀑边有“雪花漈”三个大字,刻于岩石上,乃抗战期间浙江省教育厅厅长许绍隶先生手书,题字、落款皆清晰可见。梅老先生告诉我们,抗战期间,浙江省政府曾迁至云和,1942年许绍隶先生谐夫人、女儿、岳父来大漈避暑于时思寺,对大漈风光赞叹不已,题书“时思寺”和“雪花漈”。许氏夫人孙多慈,曾作雪花漈油画一副,离漈时悬挂于轿门,扬扬而去,成了乡民们的趣谈。许绍隶君有无作文以记,尚不得知。
大漈风光可谓多样和谐,动静互衬,古朴典雅。据说还有“龙舌戏珠”、“石马潜渡”、“瑞狮戏球”、“风山振翼”等天然景观,被誉为“鬼斧神工”。昔日景宁县令李璜有纪游诗《漈川观瀑》云:“散步云烟轻、欣徙远壑游。万山随地耸、一水拍天浮。瀑凝匡庐胜,川同蜀峡流。始知槃间叟,偏得据清幽。”此诗虽非绝唱,却也勾画出这云中桃源的奇妙风光。
小记:
1988年我第一次看到原生态的景宁大沶,心情非常激动,写了这篇《云中桃源》。文章在对外刊物中国《桥》杂志和北京《旅游》杂志发表后,被收入丽水地区乡土教材《语文》课本。而今云中大沶旅游景区的“素有云中桃源”之誉”就是从这以后出来的。但现在的大沶与当年我看到的大沶,神韵和味道都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