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爱中真实 在真实中获得爱的力量》~咏红播报

《在爱中真实 在真实中获得爱的力量》~咏红播报

2017-03-14    28'02''

主播: 爱与幸福微信平台播报

390 11

介绍:
和老公一起回课的3天,时时被爱与温暖所环绕,心中有一股暖流在流淌,内心充满感激感谢感恩。我开始心疼自己、心疼老公、心疼孩子,心疼每一个痛哭的家人。我看到自己带给孩子的伤害,一块璞玉,因为我们错误的爱,让孩子伤痕累累,小小的心里承担了太多的压力、委屈、伤心、难过,甚至恐惧和绝望。我终于明白,在养育孩子的18年来,我做错了很多事,自己之前的无知制造了很多问题,给自己和家人造成了很多困惑和伤害。是孩子让我们走上自我成长之路,孩子是我的天使。今天,我感恩孩子好好的在我身边。感恩遇到郑委老师引领我走进爱与幸福,感恩所有家人给予我的关心、温暖和爱。我开始看见自己情绪背后的感受,感受背后的真相,我接纳真实的自己。感谢所有家人,感谢这个安全有爱的环境,给了我直面自己的勇气和力量。 我是一个没有自我、没有价值感和存在感的人。多年来,我一直在全力以赴做好每件事,无论学习和工作。我发现自己无法接受批评、指责、抱怨,甚至善意的建议都极力抗拒。今天,我明白,我在追逐外界的认可,通过每件事的成功获得称赞,从而肯定自己的价值,证明自己的存在。我永远努力证明自己正确、证明自己行、证明自己优秀。当别人否定我所做的事时,对我而言则是对我本人的否定,因此,每每反应强烈。每日紧绷神经,担心出差错担心被否定,心力交瘁。今天,我明白,童年时的被忽视、不被关注,缺爱,让我怀疑自己是否存在。于是,我用劳动和勤奋获得家人的关注,获得邻居的夸奖,我以为找到了存在的意义。小学3年级,成绩脱颖而出,小升初、中考、高考的胜出,让我找到了获得认可的途径,从此,执着的奔走在上学读书的道路上。并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来激励自己。甚至把学习当作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我曾经抱怨母亲很少给我一个温暖的眼神。幸运的是祖母的疼爱给了我精神支柱。每次回家,祖母疼爱的目光让我柔软、让我融化,祖母给了我很多美好的回忆。我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祖母的爱缠绕在一起。 今天,我不再抱怨母亲,而是心疼母亲,因为,母亲也曾经是一个缺爱的小女孩,她用心灵手巧和辛勤劳动获得自我价值感。曾经,我以为我可以超越母亲,却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像母亲。父亲,没有得到他母亲的爱,但父亲的祖母疼爱父亲。父亲以他宽广的胸怀包容我的母亲,给了我们一个温暖安全的家。记忆中,父亲很少关注我的学习成绩。父亲信任温暖的目光是我一路前行的动力。父亲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好学上进、乐于助人,多年来,我以父亲为榜样,并一直认为,如果父亲在我的年代,一定比我做得更好,我不如父亲勤奋,不如父亲好学。今天,我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父亲母亲已经尽其所能给了我他们所能给的最好的。 我是一个自私的人,一个极度自私的人。西三期时,郑委老师曾说,一个过于关注自己感受的人一定是自私的,甚至是极度自私的人。今天我看见,自己就是那个极度自私的人。别人的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就会触发我那根敏感的神经,并立即开启自我保护机制。以反驳、情绪甚至冷战,让爱我的家人屈服。以软暴力,强迫家人委屈自己,安慰我、哄我开心,答应我认为正确的条件。当我站在台上,郑委老师说我没什么进步时,我脱口而出,“我孩子进步很明显”。以此证明,我是有进步的,你凭什么说我没有进步?郑委老师话锋如剑,直指人心。自己居然练就了内心潜意识的自我保护自动开启机制。吓死宝宝了 我是一个自以为是的人,一个包办思想非常严重的人。郑委老师说,包办思想比包办事情更可怕。在京31期,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孩子休学后,我一次次跟孩子长谈,每一次谈话的目的都是让孩子尽早回学校。孩子说,“我回学校了,你们就觉得没事了,踏实了,你们想过我吗?你们什么时候听过我的,你们永远高高在上,永远要我听你们的,你们从来不听我的”。多年来,我从来没有感受到孩子的感受,真的是在用脑、用逻辑在思考如何选择是对的,而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忽视了孩子这个人。实在无法勉强时,帮儿子请过几次假。我却为此惴惴不安,一是跟老师说了谎,谎称孩子生病不舒服。那时只认为身体的病才是病。二是担心帮孩子请假是否会纵容孩子懈怠。孩子从小到大,每件事,我都会以自己认为好的推荐给孩子,而且努力让孩子接受。我就是那个买蛋糕的无耻妈妈。初为人母,我看了些教育的书,并决定以民主的方式教养孩子,凡事跟孩子商量,征求孩子同意。我是真的跟孩子商量了,但结果是让孩子按我的意见选择。我的自以为是,我的包办,剥夺了孩子选择的权利和自由,剥夺了孩子体验做事全过程的机会,进而让孩子无法积累经验,建立自信。我们一次次替孩子选择,真相是不信任孩子,过于相信自己。想想自己,这些年,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呵呵),不相信任何人,只相信自己。所以,这就是累死的命,此类精英诸葛亮首屈一指。当年,东吴何以人才辈出,周瑜之后有鲁肃,鲁肃以后有吕蒙,吕蒙之后有陆逊……,而诸葛亮一力支撑,终至油尽灯枯。 我是一个焦虑的人,一个充满欲望的人。突然发现“气人有、笑人无”很适合我。大学毕业,同学先确定工作,我焦虑。工作后,同事比我早评职称、早分房、考研、出国进修,我焦虑。来到北京,没有稳定的工作,我焦虑。重新回到校园,比同学年长十岁,我焦虑。孩子上学,成绩不理想、写作业磨蹭、不愿上课外班、胆子小、被人欺负,我焦虑。终于博士毕业后,身边的同学同事纷纷有房有车,我焦虑。大学毕业时,宿舍卧谈会,大家谈论结婚时的必需品。我说,我可以什么都不要,只要两个人感情好。然而,看着身边人拥有丰富的物质,我却不甘清贫。我曾坦诚家里多年没有电视,没有洗衣机,没有冰箱,没有微波炉,并不以为耻。但我仍然无法保持淡定,我焦虑,我希望拥有身边人大多数人都有的生活条件。我在清高与物欲之间摇摆、纠结。孩子上学前,看着同事要求孩子的成绩,我说,小学成绩不需要多好,七八十分,中等就可以了。但第一次家长会,90分以下的孩子在班里是极少数,我开始焦虑,开始期望孩子成绩好。在只有期望没有智慧的情况下,所有的手段就只剩了简单粗暴。我坚持不打孩子,却采用了比打骂更可怕的冷暴力。这种状况甚至一直持续到儿子初中。我努力跟儿子的每个班主任保持较好的关系,希望儿子进入班主任的视野,希望班主任激发儿子的学习动力,获得理想成绩。却一次次落空。于是,我充满更大的焦虑。 我是一个习惯愤青、抱怨的人,习惯以自己的标准要求别人。我曾经认为自己的能力与收入不成比例,自己值得拥有更多。眼光向外,以指责批评各种不良社会现象寻求心理平衡,以正义感和品德高尚自居,找到高高在上的感觉。我以自己的标准要求别人,要求别人按我的标准做事,一旦达不到我的标准,即批评指责。我在以此显示自己的价值,弥补物质的不足和精神的失衡。 我是一个虚荣、懦弱的人。我自尊心极强,以那根敏感的神经戒备保护一颗脆弱的心。我喜怒形于色,无法用面部平静掩盖内心恼怒。曾经以为这是率真,今天我知道是自己内心没有力量,也没有智慧。儿子8岁那年,在楼下跟一个同学踢足球,不小心踢到同学胸前,那个男孩冲过来打儿子,小小的儿子双臂交叉护在胸前。我在旁边眼睁睁的看着,却没有上前保护儿子。我在怕什么?怕别人说家长干预孩子之间的矛盾,怕自己被别人指责。儿子休学,很长时间,我甚至没有告诉我的父母和兄弟。儿子休学,我把自己全盘否定,无法面对。告诉别人,即使爱我的家人,我都感觉没有面子。假如我能坦然面对,也许能早些走进爱与幸福。年少时常幻想自己是一代大侠,除暴安良,行侠仗义,救人于水火。现实中却是胆小懦弱。然而,却对儿子的谦让和不争难以接受,内心里希望儿子勇敢,希望儿子天下无敌。我所不能接纳的正是自己,我所期望的也正是自己不能实现的梦想。 我是一个自卑的人。高中时,农村孩子在县城孩子面前是自卑的。大学时,农村孩子在城市孩子面前是自卑的。看着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我悄悄地问最好的朋友,第一次知道那是巧克力,而且居然有黑有白。然而,我用倔强和清高把自卑掩藏起来。看着优雅美丽的同学同事,我用勤奋寻找我的自信,寻找我的精神世界。 简直无法相信,自己居然是没有自我、没有价值感、没有存在感,极度自私,自以为是,充满焦虑和欲望,包办思想严重,习惯愤青、抱怨、要求,虚荣、懦弱、自卑的人,一个没有生活智慧的人。老天,自己这些年都在努力做什么?为什么,那个常年生长于田野间,蓝天下,与自然契合,善良、淳朴、天真的小姑娘,勤奋努力,却走到了今天这个样子?这真的是我吗?坚硬外壳下,一颗脆弱冷漠的心。 今天,我明白,我们只能也只该做好自己的事,别人的事只能在对方需要是给予必要的建议和帮助,而老天的事,超出人力范围的,只能悉听天命。通过煎蛋三部曲,我找到了跟老公的合作模式,即自己负责关键环节,其他环节分给别人,不主动指导、不批评、不指责,悦纳别人按自己的方式完成。放下要求期待和标准。允许孩子自己做出选择,并承担结果,给孩子体验做事全过程的机会,让孩子积累经验,建立自信,增长力量。 今天,我看见了自己,看到了真实的自己。我接纳满身缺点、错误和不足的自己,接纳家人,接纳身边人,活在当下,放下执念。觉察自己的想法、言行,学会转念。用心感受身边人,信任、心赏、悦纳,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坚持习学爱与幸福理论。我告诉自己做好以下5件事: 开启找心之旅,心在前,脑在后。西三期之后,坚持7自真言,但始终没有明白什么是脑,什么是心。京31回课,开始找到感觉。昨天晚上在老公的启发下,终于明白心是关注人,脑是关注事,心是关注别人的感受,脑只关心事情的对错。无论对方的情绪是否有道理,但对方难过或气愤的感受是真实的、是存在的,心在前就是首先关注人的感受、心疼人。而脑的逻辑,关注点在事,会因为事情错了,不管当事人有心或无心,有什么样的原因,只关注事情错做的结果,由此批评、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