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经由妈妈来认识爸爸的
-----成都一期翁丽
在刚刚学习“爱与幸福”那会,我是极其抗拒老公看电视玩手机的,特别是当着孩子的面看,因为怕他影响到孩子。
刚开始,因为还没有掌握“爱与幸福”的精髓,加上对未来各种未知的担忧和焦虑。所以,那个时候,我很容易拿着“爱与幸福”的知识点去解决问题,也就是郑委老师经常说的拿着“爱与幸福”的大刀坎向家人。
这是根本性的错误也是方向性的错误。 “爱与幸福”的根本是改变自己、是提高自己的修养、是找回自己的内心、是让自己回归到女人的至柔本色。
所以,慢慢的我知道了,不能悦纳老公看电视看手机,这不是老公的问题,而是我自己的问题。因为内心深处不能把夫妻关系至于亲子关系之上而总是去关注孩子,因为内心深处对孩子没有充分的信任而担心他受老公的影响进而也养成看电视看手机的习惯。所以,经由老公看电视的事,我看到了自己的各种问题。
接下来,调整方向继续盯自己的不足来成长自己。
“爱与幸福”,虽然隶属家庭教育的范畴,但它的本质却是一个修行自我成长自我的平台。里面的各种工具———心赏日记和智慧滋长表,它都是本着让我们认识自己提高自己而来的,本质上都是我们调心的工具。心到位了,爱才能到位;爱到位了,教育才能到位。
所以,“爱与幸福”看似是家庭教育,但却与孩子无关,只关乎我们大人的修行与成长。孩子的问题本质上是家长的问题;家长做对了,孩子才优秀。这是郑委老师“爱与幸福”理念中每个人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
所有的问题都要回归到我们的自身。问题不是拿来解决的,问题是拿来超越的,经由别人的问题我们发现了自己的什么问题,这才是根本。
还好,我是一个特别善于内观自己的人。经由一次次的问题和情绪,我也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和本性。每面对一次问题和情绪(其实,写智慧滋长表的过程就是我们面对自己情绪的过程,这与心理学所倡导的直面自己的问题才能解决问题的观点是高度融合的),我就对自己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所以,我觉得写智慧滋长表的过程其实就是解剖我们自己内心的过程。越剖析问题就越清晰,一旦真正的看到了问题的核心所在,也就是看到了我执,这个相应的问题也就放下。每看到一个问题,也就放下一个问题;每放下一个问题,我们的内心力量就会增强一些。
随着自我认识的提高,我的内心越来越有力量了。犹如一个房子一样,空间越大,它能容纳的东西就越多。心灵空间,亦然。我内心的空间大了,能容纳的事情也就越来越多了。 慢慢的,我曾经一直纠结担心的各种琐事都在不经意间放下。
因为没有那么多的担心和焦虑了,所以,对家人的控制欲望也随之减少。家人也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生活,家庭伦理也越来越正常了,孩子也因为家庭氛围的温暖融洽而越来越好。
老公依然是以前那个老公,下班回家就会看电子产品,电脑手机平板交替着看, 也似乎有着永远都看不完的电视剧。对此,我除了偶尔调侃一下(只是调侃而不再有丝毫的不满和指责,更没有曾经那种觉得老公不上进没追求的不屑)外,对老公我不再有任何的不满和不悦。我开始把这事当成家庭生活的常态,我开始把看电子产品当成家人放松娱乐的常态而不再视它为洪水猛兽了。
家,就是放松的地方,家里的每个人都有权利按自己的意愿自由的过自己觉得最舒服的生活。 就这样,我终于接纳了老公看电子产品的事,同时也接纳了公公婆婆和孩子看电子产品的事。而孩子并没有如我之前担忧的那样也沉溺于其中。家里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公婆老公专心的看电视而孩子在一边专注的搭积木或是沉溺于自己的其他事情中;孩子更没有出现我之前担忧的那种对爸爸的不认可和不尊重:之前,我一度认为老公这么不上进,孩子肯定会不认可他。现在想来,那时,其实,是我把自己不认可老公的想法投射到孩子身上了。
现在,我全然的理解接纳尊重老公了,孩子也一样的接纳认可老公。因为老公平时在陪孩子时的耐心和他所表现出来的各种“魔力”,对老公,孩子不但认可,更是一种崇拜。在孩子眼里,爸爸的一切行为都是正常的。就算爸爸一直沉溺于电视不理会他,他也觉得那是他最最崇拜的爸爸。就像昨晚儿子说的那样:“妈妈,今晚真是忙忙碌碌的一晚上,爸爸和爷爷奶奶忙着看电视,你忙着给我讲故事,我忙着画画,我们都好忙啊。”当我不再把电子产品视为洪水猛兽,孩子也就觉得它们的存在是合理的,他也就会把看电子产品当成一种正常娱乐放松的常态,消遣但不会沉溺。
孩子也确实是这样的,因为我没有限制和控制,对电子产品,他也把握的非常好,每天晚上都会看会儿,但通常时间都不会太长。除了电子产品,他还有更多有意义的事情去做:看书、画画、拼装玩具、剪纸……所以,几乎不需要我提醒,孩子就会关掉电视去做别的事情。
孩子是经由妈妈来认识爸爸的,无论爸爸做了什么,只要妈妈认可爸爸,孩子便不会去抗拒爸爸。一个孩子,如果不尊重不认可爸爸,问题一定不在孩子身上,因为他只是一个观察者,一定是妈妈对爸爸的不认可被孩子捕捉到进而他才会跟着妈妈去认识爸爸。
家,是孩子心灵的港湾。夫妻恩爱,才是对孩子心灵的最好滋养。否定另一半,等于否定孩子的心灵。如果真爱孩子,首先就要去爱他的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