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昨天晚上到今天早上,这两个词“现象”和“真相”就一直徘徊在我的脑海里。早上我把郑老师博客里很久以前的文章《成熟人的人关注真相而不是关注现象》又重读了一遍。很多时候我们关注的是现象,根据现象就作一个判断,贴一个标签,甚至“判一个死刑”——这孩子就不是学习的料,他是个坏孩子。
昨天晚上陪伴了一个学生两个多小时,在这个学生来之前,有两个老师在不同时间段向我介绍了这个孩子,说这个孩子“不正常”,想法特别偏激。要是以前我可能会根据这两个老师的说法给孩子一个不好的印象,好在我现在真的成长了很多,同事的介绍我只听着,并不影响我亲自去感受这个孩子。两个多小时的倾听和交流,我觉得这个孩子内心特别美好,甚至是同龄孩子中少有的美好。这个孩子也问我,他感觉自己的想法很偏激,老师和同学都觉得他很奇怪。我告诉他:那是因为你曾经痛苦,没有地方说,没人能帮你,你只能自我救赎,于是你看了很多书,学习了很多知识,可是这些知识给了你更大的枷琐,解决不了你内在的空洞和匮乏,于是你更加困惑,更加迷茫,甚至更加痛苦,对自己和别人有了更多的应该。他频频点头。行为偏激只是现象,真相是他在索爱,是他内心痛苦的投射;索爱只是现象,真相是他从小到大没有得到过父母的爱,被父母多次暴打,多次离家出走、想开煤气自杀、和父亲对打,在最无助最恐惧的时候,没有地方说,没人帮他。
孩子不爱学习,这是现象,真相是孩子没有感受到我们的爱;我们没给孩子真爱,这是现象,真相是我们没有爱的能力;我们没有爱的能力,这是现象,真相是我们自己没有得到爱的滋养;我们没被爱滋养,这是现象,真相是过去发生的一些事情,我们的感受不好,不被认可,恐惧。
周末沙龙时,一个家人说老公总为一些她认为很小的事情说她,让她很不舒服。要是以前,我只会就现象解决现象,不舒服的时候就在群里来发泄发泄别憋着,不舒服与别人无关是自己还不够强大。这次我问她与父母的关系,她说得到父母鼓励很多。当我说到父母的鼓励可能不是鼓励,而是表扬,而是结果为导向的时候。她想起来一件事情:小时候她把饭盒弄丢了,不敢告诉父母,躲在厕所半天不敢出来,纠结害怕了一个晚上,第二天父母发现她的饭盒丢了,并没有怎么说她。她在讲述这段经历的时候流泪了。父母表扬多,造成的结果是她为了多得到表扬而害怕犯错,害怕不好被父母批评,所以现在老公说她的时候,她的委屈感、害怕感就会重现。我拥抱她的时候,她又流泪了。我相信以后老公再说她不好的时候,她不会责怪老公不好,能看见当年那个害怕的小女孩,去拥抱那个小女孩,和小女孩一起成长。
当我们再次呈现那些看似被我们遗忘的记忆,当我们倾诉出来,得到拥抱,得到温暖,感受到爱时,这个匮乏就在被填补和滋养了。
发生任何事情,都是来帮助我们成长的,因为透过事情,去找到困扰我们的旧伤。就象头痛,不是吃止疼药就能解决的,而是去寻找造成头痛的肿瘤,做手术把肿瘤处理了,头痛的问题就解决了。我们不喜欢某个人,这是现象,真相是我们把对某个人的怨恨投射到这个人身上了,那个人往往是我们至亲的人,或者生命中给我们伤害特别大的人,当我们与这个至亲的人处理好了关系,当我们放下了对那个人的怨恨,我们就成长了。
重温郑老师说的那段话,我真的又悟到了一点,再次觉得郑老师真不容易,他说的话,我们很久之后才能明白:请不要执着于现象,请不要总让自己在情绪中,请关注自己和当事人的感受,透过事实寻找真相,找到了真相,对症下药,一些都会迎刃而解,否则你只会在现象和情绪组成的死胡同中出处碰壁,不仅仅伤害自己同样伤害着别人,周而复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