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虹之声第321期《与其指责父母,不如帮助他们活好未来的30年》

丽虹之声第321期《与其指责父母,不如帮助他们活好未来的30年》

2016-06-13    17'12''

主播: 幸福传递者-唐丽虹

3767 28

介绍:
作为家庭亲子板块的主编,我也十分关心朋友圈都在流传的关于家庭亲子方面的一些讨论。上周,我的朋友圈被这篇文章刷屏了:《逼迫儿女的父母,其实尚不知如何应对自己未来30年漫长的老龄生活》。 为了便于没有读过这篇文章的小伙伴了解,我先简述一下文章的意思: 春节回家,许多人被父母“逼”的不成样子,没结婚的被“逼”婚,没生孩子的被“逼”生孩子,最后让人喘不过气,就想逃离这个家庭。 作者认为,之所以老人这样“逼迫子女”,其实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幸福是需要子女负责的,而没有意识到需要为自己负责,更进一步的说,是他们也不知道自己要过成什么样。如果说人60岁退休,按大城市的平均寿命活到90岁,就有30年的时间不知道如何打发,这就是标题所指这不知如何应对的30年的来由。 这篇《十分心理》刊登的、业内十分著名的陆晓娅老师和王珲老师共同撰写的文章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在一定程度上,我也赞同部分观点。但是,看到这个标题,以及文章试图阐述的视角,特别是这篇获得了这么多为人子女的伙伴在那欣喜若狂般的转发,却让我有些困惑: 这篇以《逼迫儿女的父母》为题的文章,为何读下来的感觉却是一群子女在用朋友圈转发的形式“逼迫”父母? 而这些“逼迫儿女”的父母,如果读到这篇文章,又会作何感想? 他们真的能欣然接受这个“逼迫儿女”的“标签”,然后去思考自己接下来的30年怎么过吗? 我首先想到了我的母亲。 她年轻时很爱跳舞,年近五十依然身材窈窕。后来我的孩子出生,她开始帮我带孩子,作息不规律,还经常要解决外孙吃不完的食物,这些年体重整整增加了30斤。而且为了图省事总是喂饭以及各种代劳,也因此我的孩子自理能力比较弱。 但我实在无法指责她,因为这是我自己做的不够,而不是她做的不好——以她的见识和能力,她已经在做“最好的自己”了。很难想象,如果当初我产假结束向她提出请她帮忙带孩子时,她如果回答我说:“我要活出自己,孩子还是你自己带吧,blabla”,那我现在的家庭和工作会是什么情况? 我们要求父母“活出自己”的同时,不能不看到,他们之所以不能“活出自己”,和为人子女的我们也有一定的关系。 对有些人来说,恰恰是,我们认为我们要“活出自己”(当然是按自己的理解),把许多本来应该由这个“自己”承担的责任、压力、负担转移给父母,才压迫得父母没法“活出自己”。 而更多的人则是,自己都没有“活出自己”,自己都不太能对自己负责,也难怪作为“至亲”的父母会在一旁为我们操心。现实生活中,许多20好几、30来岁的人,吃喝拉撒全有父母照应,房子、车子全由父母埋单,而且还认为挺理所当然。父母实在看不下去了,才用只有长辈才能行使的“逼迫”的权利来迫使我们面对。 如果我们能够自理,何须父母早起为我们做早点? 如果我们能够自足,何须父母操心北上广买一套房子要多贵? 如果我们能够自强,何须父母担心我们一个人过可能会孤独终老? 如果不能看到这点,无视家庭是个复杂、相互牵连的系统这个本质,单纯的要求年老的父母“活出自己”,无益于是又给这个家庭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又找了一个“替罪羊”。只是在互联网时代,年老的父母那辈已经不掌握话语权,即便看到这样的论断,也没办法为自己叫屈了。 相互推卸责任的表达,站在一方立场,不顾及另一方立场,看上去是很“解恨”的,但是并不见得能够帮助彼此解决问题,过上更美好的生活。如果成年子女,因为和父母关系一时不合,就在微信上转发“逼迫父母……”,然后流露“你就是不知道你接下去30年该干嘛才,一直烦我”的意思,我们可以共情看看: 那些为孩子操碎了心(即便他们可能真的不太懂怎么做才是对孩子更好)的老年父母看到会是什么心情? 既然父母与子女之间,“你也觉得我在逼你,我也可能会觉得你在逼我”,何苦我们要苦苦相逼呢? 有一点需要强调,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和配偶之间的关系,朋友之间的关系,同事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本质的区别,那就是最后不能通过“分手”去解决冲突。 同事之间,换个工作,辞职就可以了断关系。朋友之间,走着走着,说不定就走散了,一言不合,一拍两散也有可能。配偶之间,虽然应该是最亲密的两个人,但是感情的事情,有浓有淡,可以走在一起,也是可以分道扬镳的。这世上只有一种关系是一建立就不可中断的,那就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这种牢不可破的关系,有时候是许多问题的由来,比如,我们会苦苦相逼,虽然有时候彼此都看不惯彼此。但也可以是解决问题的“钥匙”。 1、首先,我们要知道,正因为我们是如此亲密的彼此,所以要解决问题,我们要有“合作”的意识,相互指责无补于事。 需要说明的是,学习心理学的目的,不应该是为了站在制高点去分析、指责他人,而是为了让自己和身边人的生活变得更好。换个角度看,如果我们学了这么多却依然无法改善状况,又怎能要求我的父辈们去做出改变?也许更应该做的,是我们一起努力,在一起变老的过程中,帮助父辈们活出自己,有漫长的30年可以去做工作,谁又能说我们做不到呢? 2、其次,回归每个人的角色定位,各自承担各自的职责。 回忆起我自己和儿子关系的转折点,是在我意识到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时,我不再焦虑、企图控制,而是开始学会欣赏与等待,而因为我的改变,孩子也开始慢慢学会表达情绪,开始笨手笨脚地自己吃饭穿衣。反思我和母亲的关系,她没有活出“自我”何尝不是因为她替我承担了部分母亲的角色?这两年,随着我回归“母亲”的角色,我的妈妈也渐渐再度走出家门,去跳她喜欢的舞蹈。如果你希望父母能够好好的利用他们可能都不到的30年,那么请你在指责之前,先回归自己的角色定位再说。 3、“活出自己”不等于“为自己而活”更不等于“自私”,而是更好的平衡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我们不是说让老人家抛弃家庭,不要管子女了,到全世界旅游,绽放自己,这是“活出自己”,就是好好利用了自己的30年。一个人有家庭,当然要承担家庭的责任,一个家庭成员,当然要承担家庭成员彼此的责任,如果脱离开这个责任的“活出自己”,其实是把自己的责任强行的转移给了他人。那不能叫“活出自己”,说好听点是“为自己而活”,难听点说叫“自私”。 “活出自己”是能够在自己和他人的关系里找准自己的位置,而没有迷失了自己,成为别人世界里的棋子。作为一家人,当然有彼此要为彼此尽的义务,父母有父母的义务,子女有子女的义务。如果感到有些事情成为了“负担”,好像没有“活出自己”,或许是自己对家庭的功能定位不清,一味以为只能从家庭里获取而不需要付出,以为家庭只可以提供为自己服务的温暖而不舍得自己也贡献出温暖,或许是这个“负担”本应该由一家人共同承担,结果因为家庭功能失调,落到了某些人或某个人的头上。 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一家人,我们当然要为彼此的幸福负责。如果一个家庭有三人组成,那么三个人组成了一个家庭,但一个家庭不等于彼此独立的三个人,这三个人的幸福与痛苦是会彼此牵连的。 怎么可能一个家庭里,子女还在那儿为婚姻犯愁,老父亲老母亲在那边跳着广场舞开怀大笑呢?如果真是如此,那这个家庭才肯定是出问题了。 那些“你只要为自己的幸福负责就可以”的说法,看起来很有道理,其实碰到实际问题就变成了鸡汤。作为家庭成员,我们“活出自己”,这个“自己”也一定有“家庭成员”的角色。不仅父母需要了解到这点,作为成年子女的我们才更需要明白这点,因为我们往往是这个家庭的索取者大于付出者,最容易因为自己的幸福,忘记去承担本应承担的“家庭成员”的角色。 值得一提的是,“活出自己”从来就不意味着轻松、快乐,很可能“活出自己”是不轻松的。 4、要记住,我们毕竟是“两代人”。 在我刚开始学习心理学时,老师说过一句话:每个人都已经是他所能成为的最好的样子。当时我深受触动,想到了自己的伴侣、孩子、学生,对他们多了一些宽容和理解。然而我却从没意识到这句话对父母们同样适用。 我们永远不知道父辈们经历了些什么,至少不如对自己的孩子那样了解,即使略有耳闻,我们也很难想象在那资源匮乏的年代,几个孩子分享我们一个人都嫌不够的资源又是什么体验。父母们的经历决定了他们表达爱的方式,比如逼迫你早日成家,比如为孙子不停地喂饭。让两代人更亲近的方式,是彼此多说说自己的经历,多去体会彼此的经历带给自己的喜怒哀乐。很多事情,我们没有经历过可能就不太能明白当事人的苦衷。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局限。不要期待父母亲超越他的时代。我们可以做的是帮助他们更好的活在这个时代,让他们理解这个时代是怎么生活的,当然也尊重他们愿意生活在自己时代里的权利。 我在家庭治疗的书中看到过一句话,在结束这篇文章的时候,想和大家做个分享: “分化”更多地是指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可以完成的目标,即它是一个生活的方向,而不是一种存在的状态。 这句话说的很抽象,谈我自己的理解,那就是: “活出自己”是个目标而已,而和父辈们一起变老、陪孩子一起长大,这才是比较务实的姿态吧。 还有,我要提醒大家,我们很多人的父母,其实已经没有30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