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虹之声第351期《究竟如何增加孩子的“抗挫力”》

丽虹之声第351期《究竟如何增加孩子的“抗挫力”》

2016-08-01    15'30''

主播: 幸福传递者-唐丽虹

2315 19

介绍:
从小到大,孩子难免生病,尤其是发烧最常见。 刚开始,我们会特别着急,认为孩子“病”了,要想尽办法退烧。 然后,随着经验和知识的增加,我们知道,其实发烧是孩子动用自己身体的力量,和外侵病毒的一种“斗争反应”,它不是病,只是一种“现象”。 后来,我们又知道,发烧是孩子增加免疫力的不可替代的途径。每一次发烧,孩子都像是经历过一次浴血奋战的士兵,手刃敌人,保卫自己,战斗力,意志力的数值都会飞跃式增长。 关于这一点的科学证明,在各种渠道能找到,我就不过多引用了。 话是这么说。可是回到孩子发烧的现场,谁也做不到云淡风轻。 孩子平时水灵灵的大眼睛睁不开了,水嫩嫩的皮肤也暗淡了,跑来跑去的小调皮黏黏的趴在妈妈的身上,吃不下,睡不好。这个时候,每个家长的心都要碎了,比自己生病还要难受得多。恨不得能把这病转到自己身上,代替那么小的宝宝受这份罪。 如果这时,有人伸过来一个机器,告诉你:高科技研究成果,按下一个按钮,就可以代替孩子发烧生病,完全解除孩子身上所有的痛苦。立竿见影,手到病除——而且免费。你会选择按这个按钮么? 我得承认,那时候的我,一定会按这个救命的按钮。花更多的钱也愿意。 说它救命,其实是救的我的命——虽然知道发烧只是正常反应,但是作为妈妈,却还是深深的遭受着痛苦的折磨。 所以,与其说是为了孩子,还不如说是为了我自己。 如果你也跟当时的我一样,会选择按下这个按钮的话。那我们就会看到,破坏孩子自我成长能力的正确打开方式。 是的,孩子会在每次发烧之后,以我们看得见,或者看不见的方式,增加内在的能力。而如果我们剥夺他自己经历这个发烧的过程,就剥夺了他增加免疫力,自我修复的能力。这反而是对孩子的伤害。 2 万幸的是,世界上并没有这个机器,所以,我们虽然“恨不得”代替孩子承受发烧的痛苦,但是毕竟只是“恨而不得”。 可惜,除了生病之外,很多孩子几乎没权利亲自去经历属于自己的问题: 学走路的时候,不小心摔倒了,还没来得及琢磨怎么爬起来,旁边就有大手伸过来搀扶。同时嘱咐着“你别走那么快,看摔着!” 自己穿裤子,二分钟没穿上一条腿,马上有人过来帮忙穿好,耳边响起“这么大了还不会穿裤子,弟弟比你小都会了”。 自己搭积木的时候,搭了好几次都失败了,急的坐在那里大哭,旁边家长会不耐烦的过来,一边帮忙搭好积木,一边叨唠着:“这么点小事,有什么可哭的呀?你不是男子汉!” 和幼儿园小朋友打架了,家长一边埋怨“他打你,你就打他啊!你怎么这么没用?”,一边领着孩子去找对方家长理论。 上学之后,孩子到该睡觉的时候还没完成作业,家长心疼孩子,可能免不了帮忙完成作业,但是又觉得这样有点“惯着孩子”,所以再加两句“修理”一下孩子:“做事情效率太低了!你这么拖拉,以后什么都做不好!” 假以时日。若干年后,这些家长就会成为那些追着老师要“孩子不自律,不自信,不能独立解决问题”的解决方案的焦虑的家长们。 “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发飙,失控;遇到困难回避,退缩,遇到问题马上寻求帮助,有的稍有不顺心就不做事”她们这么说自己的孩子。 从能力上剥夺亲自解决问题的机会,从心态上打击和否定亲自解决问题的信心。 在事实和意识两个方面,把孩子的抗挫力扼杀在摇篮里,可谓万无一失,堪称完美。 3 “抗挫力”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花费三十年的研究发现:在人生的挫折与困难面前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在于一个人Resilience(心理弹性能力,俗称抗挫力)。抗挫力犹如一套个人的心理自我免疫系统,不仅保护自己免受困难与挫折的侵蚀,还能提高生命的动力,以勇气与智慧去探索未知的世界。简单来说,抗挫力,就是我们面对挫折的能力。 浴火重生,还是遇火焚身。这取决于我们自己。 抗挫力最近被提的很多,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孩子出现自杀的情况。根据中国官方报道的数据,中国是世界儿童自杀率最高的国家。而这些自杀原因里,绝大部分都不是真正遇到“人生绝境”,而是在面对类似“考试成绩不如平时好,被老师同学误会”这样的情况时,孩子认为这就是“人生绝境”,无计可施,悲观绝望所导致的。 事实上,自杀只是抗挫折能力长期累积而体现出来的。 而我们每个人的家庭生活中,也是很容易受到抗挫力缺失的影响的。 一个老师告诉我,现在导致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的原因,通常都是来自于孩子自身的意志和能力: 比如遇到难题就放弃,学习不肯努力,一点不开心就不去学习,习惯问别人答案而不是自己思考……等等,这正是抗挫折能力缺失的体现。 抗挫折能力分为两部分: 1, 抵抗挫折的能力。 2, 相信自己有抵抗挫折的能力,同时有勇气面对挫折。 简单来说,如果挫折是我们在森林里面对的一只熊的话——对,就是《荒野猎人》里面,小李曾经面对过的那只。 首先,我们要有足够的体力,能够与熊搏斗,如果太过羸弱恐怕无法实现。也要有相应的智力,能够让我们能够有机会赢过它。 但是,即使我们同时拥有体力和智力,但是我们一见到熊就吓得屁滚尿流,也就只有任熊宰割的份。 所以,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有相信自己能够战胜它的信心,有与之搏斗的勇气。 这才有赢的可能性。 也就是说,抵抗挫折,需要有真实的能力去处理它,也要有心里的勇气去面对它。缺一不可。 4 抵抗挫折的能力 来自于以往独自解决挫折的经验; 来自于在摔倒了自己爬起来的过程中,体会自己身体的力量; 在自己穿衣服的过程中,感受四肢的协调感; 在自己搭建积木的过程中,体会力的平衡感; 在处理和小伙伴的冲突时,学习人际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在辛苦的钻研学习难题的时候,融会贯通课上所学,并且摸索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这些,不但无法通过家长的包办代替实现,也无法通过家长的“说教,建议和指导”实现。因为那是你的经验,不是孩子自己的。 正如小李的爸妈,也未曾教过他如何与熊搏斗,在寒冷的时候要躲到动物的尸体中取暖一样,他也不知道自己知道这些。但是在真正面对挫折的时候,我们会调动身体里所有的潜能去解决。 相信自己有抵抗挫折的能力 正是以往一次次摔倒了自己爬起来,自己学会穿衣服,自己最终成功的搭建积木,自己处理和小伙伴的矛盾,自己思考学习中的难题的成功经验,能帮助我们不断的建立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去面对人生中的下一个难题。 我们的今天,正是我们的昨天决定的。 以往的失败会带来明天的失败。以往的成功,同样。 “我就是看着孩子靠自己无法成功,怕他失败了太挫败,所以才去帮他的呀!” 很多家长都这么说。 比如孩子搭不好积木,急的嚎啕大哭。 这时候,如果我们去帮他快速搭好积木,孩子学到的就是遇到困难妈妈会帮我,有事找别人求助最方便。 而如果我们在帮他的时候,唠叨着“你不行,你怎么那么笨,这么点小事都做不好,就知道哭,不坚强”的话,就是在孩子对自己能力有怀疑的时候,明确清晰的告诉他:“不用怀疑,你真的做不到,你需要别人帮忙才能做到”。 如果孩子内心的自信和意志力是“根”,那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行为就是在这个基础上长出来的“草”。 我们做着代替孩子解决问题的行为,说着否定他有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语言,无异于“斩草除根”。 有的家长说:“有时候孩子真的不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需要我们帮助。“ 没有错,何来对?当孩子有机会去尝试各种处理问题的方法时,他才有判断对错的可能。 放手让孩子去“错”,允许孩子用跟你不一样的方法解决问题,你会发现,世界上“对”的标准并没有那么狭隘。 把孩子解决他自己问题的权利还给孩子吧。 允许他面对自己的挫折,允许他大哭,允许他哭过之后,意识到问题还要自己解决,所以擦擦眼泪,坐起来重新想办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并非是一个冷血的旁观者,而是一个坚定的支持者。 就像马拉松跑道边,观众的加油声能够支持运动员跑出最大潜能的好成绩,但是,如果观众上场代替运动员跑步,这场比赛会输,两个人的人生也不会赢。 最后,我们应该问自己一个问题: 当孩子搭不好积木急的大哭的时候,究竟为什么要去帮他呢? 是因为心疼孩子哭? 因为听到孩子哭就心烦? 因为不忍心孩子感受到“搭不好”的挫败感? 因为如果自己不帮忙,会“不像个好妈妈”? 还是因为想显示自己的全知全能? …… 仿佛,没有一个答案是为了孩子,更多是为了缓解我们自己的焦虑。 就像我想要按下按钮,代替孩子发烧一样。 为了孩子,忍住满足自己的冲动,可能是我们最需要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