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虹之声第360期《你总对孩子吼叫发火?只因缺这个》

丽虹之声第360期《你总对孩子吼叫发火?只因缺这个》

2016-08-11    09'09''

主播: 幸福传递者-唐丽虹

3061 26

介绍:
我一个朋友主张对孩子进行快乐教育,连颜色、数字都不教孩子。仿佛让孩子学点东西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后来有一次看到另一个朋友家的小孩子竟然可以流利地说英语。回去之后看到自家小孩在玩游戏,一把抢过手机,劈头盖脸地骂了一顿。 “你就知道玩儿,你看人家可可都会说英语了,我咋就生了你这么个笨蛋!” 孩子委屈地大哭起来。 你看这位妈妈的规则多么不明确,全凭自己的情绪去管理孩子。一会儿主张快乐教育,一会儿又嫌弃孩子不学习。 这样规则不明确的管理方式会让孩子觉得没有安全感。这种朝令夕改,全凭个人一时情绪好坏而处理结果不同的教育方式哪里有权威可言?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如果事先去超市前能够告诉孩子,今天去了只买一样东西,那孩子就算再想要好几样,也会按照事先约定好的规则来。 这是因为孩子更喜欢遵守规则,规则使得他们更有安全感。规则不明确,反而没有安全感。 权力之争让大人和小孩都压抑 苗苗的妈妈正在做饭,苗苗拿出零食来吃,妈妈说:“现在不可以吃零食,放下去!” 可是苗苗充耳不闻,就是要吃。妈妈正好上班时气不顺,下班回来累了一天还得忙着做饭,心情不好,就冲苗苗发火。苗苗生气地把零食扔在了地上,并冲着妈妈大喊大叫。 妈妈看到这种情况更加恼火,一气之下就动手打了苗苗。 这其实是孩子跟大人之前的权力之争,大人想掌控孩子的行为,而孩子想要自己做主。最后虽然大人依靠权威和力气大打了孩子。但结果却是孩子赢了。因为她成功地摆脱了大人的掌控。 如果事先能够明确吃零食的规则,那就不会有这些冲突和争执了。 那么如何制定有效的规则呢? 10-2岁宝宝 2岁以下的孩子,可能不太听得懂很多大道理。比如有的小孩总是喜欢抢别人的玩具,还动手打人。大人说他不听,那怎么办?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在这时把孩子抱走,孩子在心里就会内化整合出规则:为什么我每次这样做妈妈就把我抱走了?看来我这样做是不对的,那以后就不这么做好了。 很简单,就抱走,用行动告诉他:不-可-以! 2-3岁宝宝 如果是2岁以上的孩子,他们已经有了物权意识,自我意识,认知能力也进一步提升。那我们可以直接告诉他规则是什么?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这种简单明了的方式,比啰嗦唠叨要有效的多。 比如涵涵如果在饭前拿出零食来吃,那我就明确的告诉她,还有半个小时开饭了,这个时候不可以吃零食。 如果非得吃,那可以啊,但是你得为自己的这个行为负责,那就是因为吃零食而吃不下饭,不到下一个饭点饿了也不许吃,必须等到下次开饭。 狠得下心让孩子体验一次自己的行为带来的直接结果——“饥饿”,那他下次就会遵守饭前不可以吃零食的规则。根本无需唠叨,无需发脾气,更无需暴力冲突。 3岁以上宝宝 3岁以上的宝宝,认知能力已经很强了,大人可以跟孩子一起制定关于吃零食、看电视等的规则。 制定规则注意事项 1 规则要有弹性 规则在制定时最好有弹性,不能没有规则,也不能死守规则。比如今天的饭吃晚了,跟孩子约定好的是6-7点看动画片,结果此时变成了吃饭时间,那可以跟孩子商量一下,吃完饭就看20分钟可不可以。 2 不能犯教条主义 还有就是我们说建立规则,但不能犯教条主义沉迷于规则。比如有的家长特别爱干净,爱收拾,那她肯定在制定收拾自己的东西这个规则时会按自己的标准来。 可是每个人的性格特质是不一样的,孩子不可能成为另一个你,你的看法和做法也不是唯一的标准。所以,我们在制定规则时要有一定的弹性,在遵守规则时也不能过于教条主义。 另外,规则也不是越多越好。因为我们制定规则的目的是给孩子有边界的自由,让孩子在爱和自由中成长,而不是在大人的情绪和控制中成长。如果规则过多,这也不允许,那也不可以,那么孩子要么没有自己的主见,要么会变得很叛逆。 3 先照顾孩子的情绪,再谈执行规则 家是个充满爱和自由的地方,是个有温度的地方。孩子跟父母不是上下级的关系,也不是生活在监狱中。我们要先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关注,而不是冷冰冰的规则。 比如今天孩子心情特别差,你让他收拾好自己的玩具,他不但不照做,还发脾气,扔东西。那作为家长,我们不能一味地去强调必须执行规则,而是先学会倾听,学会共情,明白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要让孩子知道,家是一个可以放松的地方,家人是可以依赖的,父母是可以沟通和倾诉的。他是被爱和关怀着的。然后等孩子情绪放松下来,我们可以帮着孩子一起收拾东西。 所以,不要用你的情绪,你的看法来教育孩子,而是学会建立规则,进而让规则内化成一种习惯,对大人的情绪,对孩子的行为都能起到很好的约束作用。 而孩子在有规则的环境中才会体会到真正的爱和自由,而不是随心所欲下的管制和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