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自己和娃的相处上还算不错,我算个满足型妈妈,娃的需求我都能及时回应,娃发脾气时我也会妥善处理。只是最近和儿子刷牙中的小波折让我感触很深,在带娃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修炼,你带娃中所有的情绪和表达都将给孩子带来影响,无一遗漏……
一个错误表达留下的阴影,得花很久消除
儿子两岁多时的某一天我开始教他刷牙。刷牙首先得先把口腔打湿,我告诉儿子把水含在嘴里含一会儿再吐出来,不能吞下去。开始很顺利,儿子很听指令地完成“喝水-含水-吐水”,用清水漱了两次后开始打牙膏刷牙。刷完后需要再漱几次口把牙膏泡沫清理出来,这回儿子的表现变差了,他吞下了大部分牙膏水。虽然牙膏是幼儿专用的可以吃,但那天我给娃用的是自来水。所以当他喝下这第一口时,我下意识地皱起了眉头,并且严肃地告诉他这水不能喝下肚,喝了会肚子痛。
却没想,只是皱了个眉头,语气略带不满,儿子就明显有些紧张了。再次漱口时,他把所有的漱口水都直接吞下去了。这次我更着急了,用更亮的嗓门重复了一遍水不能喝下去,并让他再练一遍。儿子有些犹豫,端起水杯,又是一!大!口!
他不是不想做好,而是从我紧张的情绪和责备的语气中,他得到了一个信号“我做错了”。他本能地开启自我保护模式,不仅听不进外部的话,并且对自己的身体失去了控制。
意识到了问题,我立即叫来了娃爸,希望把娃从这个不愉快中带出来。娃爸很有领会能力地表演了几个幽默的漱口方式,比如把水吐出来时发出“buuuuu~”的声音把水喷得像洒水一般到处都。儿子立逗乐了。但当我和娃爸一起鼓励他试一试和爸爸一样喷水时,他还是拒绝了。
至此,他讨厌上了漱口。
每天早晚各一次的刷牙,只要说“我们要去刷牙咯”,儿子一定会紧接着一句:“妈妈,我不要漱口。”整整六个多月,儿子始终对漱口很是反感……直到最近才慢慢有了改善。
所以这件事情让我记住,任何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表达方式。我们小小的举动留给娃的阴影要花很长时间、很多的精力去修复。
别低估了孩子,他们从小就是察言观色的高手
其实不只是娃开始跟你互动了,你要注意表达和情绪的表露。从宝宝一出生,你就要注意奥,因为对你情绪的感知,在小宝宝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就开始了。他们最开始认知的就是人脸,他会目不转睛地盯着妈妈。头六个月中,他们没有“自我”的感知,他们不能准确的感觉到自己和母亲的界限,所以他们会非常容易地被妈妈的神情、情绪所影响。
而到7-9个月时,他就开始懂得察言观色了。虽然在言语上不是很懂,但他们已经会看父母表情来做互动,知道爸妈是高兴或生气,而通常亲子互动也是基于这样的认知能力在做阶梯式提高。
要知道,作为一种天生的本能,孩子在读取大人面部表情、声音调语气时获得信息的能力绝不低于成年人。
儿子在10个月的时候去外公外婆家,喜欢上了家里的楼梯,但他也会在爬得比较高时向我们求救,这时只要我们略有个抬腿的动作要走向他的意思,他又会大胆地继续往爬,而我如果坐着纹丝不动,他也绝不会再往上爬一步。这就是孩子敏锐的观察能力。
宝宝在一次次与妈妈的互动中,参考了妈妈如何表达情绪,把妈妈的方式内化,最后形成自己的情绪、学会自己的表达。
孩子通过感知爸妈的情绪来建立安全感
其实你的情绪怎么样,娃会看在眼里并不是最重要的,顶顶要紧的是,孩子的安全感是通过感知爸妈的情绪来建立的。一个刚出生的小婴儿到3岁前,安全感始终处在不断积蓄的过程,直到四岁左右他们才具有从外部世界获得安全感的能力。
这也是为什么一个刚出生的小婴儿洗澡会大哭,会被自己的手脚吓到、易惊醒的原因。因为那时候的他们毫无安全感,只有用包裹的方式把他裹住营造成一个模仿子宫的环境,他们的情绪才会稳定起来。而从每一次哺乳、每一次哭了就有人抱起安抚,宝宝逐步建立起了关系认知,与爸妈的亲密关系是孩子安全感最大的来源。
心理学家会建议,到了两岁,爸妈要给予孩子更多的认可,因为没有什么能比自己的爸妈认可更能让孩子感到安全感,只要你给予肯定,孩子会竭尽全力去实现大人的期许。这个时候的他们最怕我们发脾气,发脾气时我们和孩子建立起来的亲密关系就会断裂,安全感就会流失。
学了那么多育儿心理,自己又改造了多少?
虽然我们都知道和孩子的有效沟通需要建立在亲密关系的基础上,虽然我们也知道负面的情绪会让孩子往我们的希望的反方向走,可我们还是会不自觉地在孩子一做错事就满脸写着不耐烦。
并不是孩子做错了什么,而是我们自己的情绪控制不好。前一阵疯狂被刷屏的台湾心理咨询师赖佩霞的演讲触动了很多妈妈的心。“当你满口说爱的时候,孩子只看到了你面目狰狞。” “指责不是爱,是亲密关系的杀手。”
不会控制情绪,何尝不是一种低情商的表现。可是情商做为一种从原生家庭带来、或是在漫长的人生经历中磨练出来的情绪管理能力,又应该怎样去提高呢。其实,和孩子的相处正是修炼情商的最好时机,因为爱是促使我们不断练的最大动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是爸妈的老师,他来到这个世界上,督促父母把从前忽略的课程补上,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地图。因为如果我们处理不了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我们也没法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
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只是孩子成才的冰山一角,有时候,孩子的教育,拼的是功底,拼的是父母的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也就是说,我们的整个人生,都会参与到教育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