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取决于多大程度可以摆脱对外界的依附》

《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取决于多大程度可以摆脱对外界的依附》

2016-11-03    15'01''

主播: 幸福传递者-唐丽虹

2108 24

介绍:
出人意料。 哈佛大学排名第一的课程, 不是时鬓的经济学课程, 也不是实用的法律课程, 而是沙哈尔主讲的“幸福课”。 “幸福课”为何在哈佛大受欢迎? “因为大家过得越来越不幸福。”沙哈尔说。 越来越富有,却越来越不快乐——已成为全球性现象。 央视2013年搞了个“你幸福吗”的调查, 发现老百姓的幸福感随着经济增长却在下降, 最发达的北上广,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反而很低。 为何越富有反而越不幸福? 沙哈尔说:“因为追求幸福的方法错了。” 以失去自我的方式追求幸福,只会离幸福越来越远。 2 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 我们通常以两种方式“失去自我”。 第一种是“生活给别人看”。 漫画家朱德庸对此有段精彩描述: “他穿时尚衣服是为了让别人看, 他开的车也是为了让别人看, 他买别墅也是为了让别人看, 他从事的工作也是为了让别人看, 他的孩子送名校也是为了让别人看, 他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展现给别人看自己的品味或成绩或格调, 所思所想都是以他人眼光作为唯一标准。” 为了刷出“比别人能干”的存在感, 我们终于活成了“别人眼中牛逼的人”。 第二种是“看别人如何生活”。 别人有了豪车,我也想要豪车; 别人有了别墅,我也想要别墅; 别人孩子读名校,我家孩子也要读名校。 为了过上“别人家的幸福生活”, 我们终于活成了“跟别人一样牛逼的人”。 3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 有一个美丽的食人岛。 这岛上不仅景色绝美, 还有丰富的淡水和食物。 躺在沙滩上晒着阳光, 人会感到无比的快乐和幸福。 可到了夜晚,岛上湖水就会变成强酸, 把人与动物全部消融掉。 食人岛是一个隐喻,指的是那些看似能给我们带来幸福的东西,其实恰恰是“吃掉我们”之所在。 有人说:“我不幸福,因为我没有钱,有了钱就幸福了。” 有人说:“我不幸福,因为我没有权,有了权就幸福了。” 有人说:“我不幸福,因为我没有名,有了名就幸福了。” 但最终的结果是—— 得到钱之后,我们期待更多的钱. 得到权之后,我们期待更大的权。 得到名之后,我们期待更大的名。 得陇望蜀,这就是我们痛苦的根源。 通往幸福最大的障碍,正是我们对外物苛求太多。 4 《这个世界会好吗》这本书, 是梁漱溟先生的晚年口述。 梁漱溟认为:人要幸福,需解决三大问题。 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 然后要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 最后要解决人和内心之间的问题。 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就是解决人的温饱问题。 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就是要处理好为人子女、为人夫妻、为人父母、为人上下级的问题。 但前两者的解决,并不能让人获得真正的幸福。 真正的幸福来自于第三层面——解决人和内心之间的问题。 “真正的幸福从不依赖于外在的事物, 而是内心的一种清楚、愉快与平静的状态。” 爱因斯坦说:“同一层面的问题,不可能在同一个层面解决,只有在高于它的层面才能解决。” 在物质层面,永远无法解决幸福的问题。 幸福的问题只有在内心的层面才能解决。 约书亚·贝克尔 5 他叫约书亚·贝克尔,一个高富帅。 掌管150家店铺,拿着7位数薪水, 有一个美丽妻子。20多岁就买了豪宅名车。 听着是不是很牛?其实他是生活的大输家。 读大学时,约书亚觉得, “富裕就是每年挣5万。” 毕业后,他很快拿到了5万。 “但我并没有觉得富有。” 这时,他觉得富裕就是每年挣8万。 一年后,他年薪达到了9万。 “但我还是没有觉得富有。” 这时,他觉得富裕就是拥有豪车。 于是约书亚成了工作狂。 一周工作80小时,一年工作362天。 28岁时,约书亚就成了公司高管。 拿着7位数薪水,掌管150家店铺, 在别人眼里,他是那么地成功: 一身名牌,住着豪宅,开着名车, 随手一挥就能拥有想要的一切。 他以为拥有这些后,生活会更幸福。 “但幸福感好像一点都没增加。” 实际上,他的生活非常糟糕。 身体不好,每天需要服药入睡。 妻子在抱怨:你还像个丈夫吗? 儿子在抱怨:为什么总不带我出去玩? 母亲不抱怨,因为已经生病进了医院。 除了赚钱,他完全成了家庭的局外人。 那一年,一个月里, 约书亚家发生了两件大事。 首先是,他母亲去世了。 接着,妻子向他提出离婚。 约书亚感到无比伤心和挫败。 失去,让约书亚开始反思:“过于追求物质,我不但没有得到幸福,反而失去了真正的幸福。” 反思后,约书亚决定实施“断舍离”, 他把家中所有物品打包放在盒子里。 每一天,只拿出这天所需要的东西。 第一天,他解开了床单及洗漱用具,之后是一些衣物。 就这样生活三个月后,他发现: “竟然90%的盒子都没打开。” 于是,约书亚把这些东西统统捐赠。 美国家庭平均拥有约30万件物品。 但约书亚的生活里只有288件。 “留下来的每一样都不可或缺。” 这样的极简生活, 约书亚不但没感到空虚, 反而觉得内心越来越充实。 他辞去了7位数的工作, 但从此拥有了大把时间: 精心做一顿美食, 约朋友喝下午茶, 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小时候,我的梦想是当作家, 现在,我终于拾起了那支笔。” 两年后,约书亚成了畅销书作家。 “我丢掉了90%的东西,生活却幸福起来。” 6 1845年,著名学者梭罗, 只带了一把斧头, 到瓦尔登湖边建了一间小木屋, 独居了2年零2个月零2天, 以验证自己所悟出的人生真谛: “一个人,只要满足了基本生活所需, 不再戚戚于声名,不再汲汲于富贵, 便可以更从容、更充实地享受人生。” 体验结果,正如他所说: 一个人,放下得越多,越富有。 幸福与否,并不取决于外在东西的多少, 而是取决于一个人内心的生活态度。 亚里士多德说:“幸福就是自足,幸福的自足就是无求于外物,而自满自足。” 7 人,最容易迷失的地方, 不是深山老林,而是人群。 二战时,希特勒检阅部队, 一位将军拍马屁:“元首,您瞧,下面的人真多呀!” 希特勒说:“不!我一个人也没看见,我看见的只是人群!” 希特勒一语道破天机: “要想让人疯狂, 就得让每个人消失在人群里。 没有自己的感受和意志, 没有自己的灵魂和追求。” 所以,人想要获得幸福, 首先就要步出熙熙攘攘的人群, 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在别人观念里。 要听从内心的声音,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成为真正的自己。 “成功有两要素: 外在成功与内在成功。 物质成功是可测量的外在的成功, 是低层次的自由, 而思想上的成熟与自由, 是高层次的内在成功。 幸福往往来源于后者。”罗素说。 8 我们通讯有了手机, 但忘带手机我们就六神无主, 吃饭的地方没有wifi, 我们就会如坐针毡、食之无味。 我们爬楼有了电梯。 但从三楼下到一楼, 如果电梯迟迟不来, 我们就会焦躁不安。 我们的夏天有了空调, 但如果某一天停电了, 我们就觉得简直没法活下去。 这样的现象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我们的幸福已经不受控于自己,而是受控于外物。 古时候没空调、没电梯、没手机, 但古人照样活得“不亦乐乎”。 可见,外物的充实并不可靠,人生的幸福最终来自于自己的心灵。 普希金说:“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以内心的宁静作为基本特征。” 9 明慧和尚在深山修行。 他每次打坐快入定时, 都会遇到大蜘蛛来捣蛋, 使他无法安然入定。 明慧十分苦恼,便向师傅求教。 师傅说:“你拿一支笔,等蜘蛛出现时,就在它肚子上画个圈,看看它是何方怪物。” 再次打坐入定时,蜘蛛又来了。 明慧便用笔在蜘蛛肚子上画了个圈。 画完蜘蛛就走了,他也安然入定。 明慧出定一看,发现圈在自己肚子上。 这就是佛家所说的“魔由心生”。 获取幸福的最大困扰,往往来自于我们自己。 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取决于你多大程度上可以摆脱对外部世界的依附。 人生的幸福最终还是来自于心灵的丰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