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虹之声第228期《在立规则中疗愈自己》

丽虹之声第228期《在立规则中疗愈自己》

2017-09-07    13'36''

主播: 幸福传递者-唐丽虹

412 6

介绍:
父母比孩子先到这世间二三十年,占尽先机,只要不过分冒犯孩子内在生命成长的自然法则,父母只需言行一致即可立起规则。比如:看电脑一天不可以超过一个小时,如超过则连续一周不得开电脑。若说这是个规则,分秒之间就能立起来。可是为什么父母们在立规则上还需要动用情绪的力量,还有那么多心理上的起伏跌宕? 虎妈加入浩途,直奔“立规则”这个主题而来,她希望能够让孩子不尿裤子。 这天,虎妈得知三岁半的儿子在幼儿园又尿裤子了。她很重视这件事,细细问来,儿子说:“老师说了,吃饭和做操时不能去尿尿。”虎妈便愤怒了,凭什么吃饭和做操的时候不能去尿尿,管天管地还管得了这个?她对儿子说:“我要给你老师打电话,问问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子的更替奶无所谓。 虎妈便给老师打电话了。老师回答说:“吃饭和做操的时候建议不去尿尿,非要尿尿的时候举手就可以了。” 放下电话,虎妈更生气了,她冲着儿子喊道:“你想尿尿,为什么不举手告诉老师?” 当时虎妈分享的时候,我在场。她向大家求助怎么面对孩子尿裤子这件事,沙龙里有妈妈就说:“哎呀,三岁多的时候就是爱尿裤子的时候,有什么好担心的?要是我,就给他带七条裤子,看他能尿湿几条!” 我问虎妈:“你是不允许孩子尿裤子吗?” 她说:“不是。” 我继续问道:“你是觉得他不敢问老师,不敢举手,这个让你受不了吗?” 她愣了一下,点点头。 我继续问道:“你是受不了儿子的“不敢”,还是你需要面对的是你自己的害怕和恐惧?” 这句话一说完,虎妈的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 之后的几次沙龙里,她连续做分享人,终于看到了早在儿时就埋下的恐惧和挣扎。 她小的时候被寄养在亲戚家。很多时候,她不敢提要求,回想起来,那幅画就像在眼前:夜深人静的时候,她躺在床上,脸冲着墙壁默默流泪,不敢发出声音。晚上想起夜,她也会尽量地忍住,生怕吵醒了别人。 我对她说的这一番话记忆犹新。她说:“我这样疼惜儿子,只是想疼惜当年那个小时候的我!我觉得他是因为恐惧和害怕不敢举手,而实际上他根本不是这样。看来我无需努力去给孩子我当年所缺乏的。” 孩子尿裤子是生命成长的一个过程,不属于立规则的范畴。立规则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孩子不受伤害,并让孩子逐渐熟悉世间事物的关系和逻辑。所以,想尿尿的时候举手,这可以是一个规则,我们可以介绍给孩子并让孩子逐渐掌握这个规则,仅此而已。 那些多余的情绪、想法和感受,都和这件事本身无关,只和妈妈的成长经历有关。立规则是个试金石,立不起来时,通常那里有个“台”。 觉察即疗愈。虎妈将自己的情绪和孩子划清了界限,她做到了只是温柔地提醒儿子:“想尿尿的时候可以举手告诉老师。”同时,她开始直面自己的恐惧和害怕。她对自己说:“我已经是成年人了,我有了自己的家,我是主人!我可以决定自己做什么了!” 她在日常生活中,也开始刻意留意自己的不敢、恐惧。 “五一”期间,她带儿子回老家,专门去了趟小时候被寄养的大姨家,她再次感受到了自己的恐惧。当儿子和大姨的孙子争抢一个玩具时,她竟然一把夺过了自己儿子手中的玩具,递给了大姨的孙子。她敏锐地捕捉到,自己还是特别害怕惹大姨生气。 夜深人静的时候,她脸冲着墙壁默默流泪,仿佛回到了从前,那么孤苦无依。她恨自己白天没能为儿子做主。她在内心为自己鼓气:“我能决定自己做什么!我是自己的主人!” 第二天,她一直暗暗提醒着自己:“如果孩子们之间再有冲突,我可以做到不插手,那是孩子们之间的事情。”果然,儿子和大姨的孙子又冲突了。这次,虎妈忍住了。她带着强烈的觉察看着自己的胆怯,就这样看着…… 过了一会儿,孩子们又和好了。虎妈什么都没有做,但是她知道,这几分钟对于自己来说如同一个分水岭,从此,她可以不一样了! 虎妈的“台”是对自己的恐惧、害怕感到羞耻,却又无法控制自己的恐惧和害怕。这个台的筑就,是因为她小时候寄人篱下,一次次孤独地面对自己的恐惧,为了生存,又一次次否定自己的恐惧。 当虎妈能够看着自己的恐惧,和它们共处而不带任何谴责和批判时,她就开始“拆台”了! “允许”是拆台的有效办法。 虎妈那段时间对恐惧、害怕、胆怯等感受特别敏感。每次一觉察,她便对自己说:“我看到了我的恐惧,我允许它在这里。”然后,她发现了自己怕黑、怕听哀乐、怕别人对自己大声说话……那些曾经埋藏在黑暗里,压制在地下室的情感,就这样慢慢地,逐一地跑了出来,见到阳光,就消散了! 虎妈发现自己越来越清亮了,也越来越柔软了。 有次我见到她,问她:“最近孩子还尿裤子吗?”她愣了一下,想了想说:“哎呀,我都忘了有这事了。好像儿子最近也没怎么尿裤子了。”然后她又说了句:“这三岁多的孩子正是尿裤子的时候,尿了就洗呗,没啥大不了的。” 确实,心里清亮了,再看事情的心境就完全不同了。我见到一个又一个浩途会员如出水芙蓉一般,逐渐变得靓丽而柔软,这是支持我做这项公益事业的动力源。好多在浩途获得成长的会员们,都特别开心地介绍浩途给自己的朋友们。 浩途有个规则,访客免费体验沙龙两次后即须决定是否缴纳会费成为会员。 虎妈收获了质的成长。她开始带她最要好的朋友到浩途来。可是朋友不是她,并不能体会到她的感受。虎妈的热情有些受挫。她开始质疑浩途的规则,为什么只能体验两次而不能多体验几次呢?不是公益事业吗?干吗不更加开放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浩途是一个实修的场,将育儿所需的十二种能力设计在各个环节当中。规则是中立客观的,当会员立不起规则的时候,说明这个地方有个“台”。 虎妈是家里老小,排行老五。家里孩子多,妈妈又有病缠身,所以她才被寄养在亲戚家。后来妈妈早亡,爸爸另娶。她一直寄人篱下,直到考上大学,来到北京,经过一番拼搏才将家安顿在了北京。 虎妈说,加入浩途,她觉得有家了。这里温暖、安全、接纳。 我看到过很多妈妈一旦把浩途当成娘家,各种小女孩的委屈感就会出来。虎妈对浩途的抱怨就仿佛她对妈妈的抱怨:“为什么不能让每个孩子都留在你身边?” 浩途的规则对所有人都是一致的,一切的情绪实际上只和当事人自己有关。我通常会建议当事人坚持在行动上执行规则,同时观察情绪的波动。有时候,行动是更有力量的疗愈。能决定自己做什么的时候,基本上就离拆台不远了。 “台”的具体内容各有不同,不过基本与母爱的缺失、父爱的不足相关。倾听、共情就如精神分析法,能够让人找到“台”的源头,而划界限、立规则更像行为疗法,只就事论事,不问缘由,聚焦当下:什么事是我盘子里的,我该怎样做。 妞爸头天晚上出差回来在隔壁房间睡觉,早上他睡眼惺忪地起来。 妞妈看到妞爸手腕上戴着个像手表一样的东西。妞爸解释说是用来监测睡眠的。妞妈顿时发火了,感觉没有必要,睡觉戴着那么个金属玩意怎么可能舒服呢!妞妈开足火力集中对着那块表说事。 不到两岁的妞妞也学着妈妈的样子对老爸大呼小叫的。妞妈看到女儿这样对待爸爸,心里有些自责。 事后,妞妈怎么也想不明白到底自己当时为啥向老公发那么大的火。 这是一个网友在我个人订阅号上的留言,想让我协助她找“台”。我对她一点儿不了解,无法仅凭这些文字就洞察她。所以我回复说,搞不明白为啥发火就不搞明白了。反正一个人看到别人没有按照自己的期待行事,生气很正常。最重要的是,你要问问自己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比如,你想要做一个温暖、和谐、充满爱的家吗?为此你愿意怎样做呢?你能够无论如何做到吗? 我记得在我所在的浩途分部共修立规则的时候,我们共识了家庭和谐的规则:爸爸是需要被尊重的,妈妈是要被宠爱的,孩子是要被爸爸和妈妈无条件接纳的。然后我们就各自在日常生活中练习无论如何都去做,尽力做到。我还记得有位资深会员生生地要求自己那一周无论她老公说什么,她都回答“Yes,Sir.”就好像有个寓言故事讲的,“老头子总是对的。”她老公的良好回应则很好地协助她塑造了自己新的行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