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虹之声第630期《不评价别人,只表达真实自我》

丽虹之声第630期《不评价别人,只表达真实自我》

2017-09-09    14'30''

主播: 幸福传递者-唐丽虹

900 6

介绍:
本我代表“我想要”,那么自我就是“我能要”,而超我则是“我应该要”。我们每个人的内在空间都有好多声音,自我会统合各种声音,自我在整合各种上声音时是有中间过程的。这种整合是生命走向成熟、自由、绽放的必经之路。 “我信息”表达的是“我”,在共修“我信息”的时候,我们常常互相调侃,你在替哪个“我”说话?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 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思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周未莎莎和老公一起逛街,她看中了一款品牌鞋,特别想买。挺贵的,她包里现金不够,让老公刷卡,老公不肯。莎莎便大喊大叫起来:“你嫌贵不下围棋买是吗?我觉得你不爱我了,你这样,我都不想给你生第二个孩子了!” 看起来这段话恰好有“我信息”的三要素,事实、感受、影响。 事实―你不买鞋给我。 感受-我觉得不被爱。 影响-我不想生第二个孩子了。 但是这段话里有强烈的指责和要挟气息。感受和事实不匹配,影响和事实也相距十万八千里。我们继续回放莎莎等老公这间的争吵: 莎莎在喊叫:“你不买鞋给我,嫌贵,就是说你对我的爱还抵不上这双鞋的价值。你还爱我吗?你都不爱我了,我哪里还敢给你再生一个孩子?” 莎莎的老公不愠不火地说“我不买给你,只是罽我觉得你的鞋太多了,好多都是新的,没穿过一两次。我觉得很浪费,我不支持你的非理性消费!” 鞋没有买。正在修习“我信息”的莎莎,静下心来,仔细品味整个事件,发现少买一双新鞋对自己的生活没有丝毫影响。她很纳闷自己当时为什么那么大的情绪反应。本着“我的情绪属于我自己”的原则,她深入地倾听和共情自己。 莎莎记得,小时候爸爸常年在外地,很少回家,每次回家对女儿都是竭尽满足之能事。只要莎莎一噘嘴,爸爸立刻会想方设法买各种玩具给莎莎以博取女儿欢心。莎莎从小就学会了拿情绪控制家人,也习惯了爸爸以物品来表达爱。 莎莎觉得老公似乎代替了父亲的权威角色,在立规则让自己成长。 心平气和的莎莎转念一想,老公虽然是个公司老板,赚钱也并不容易,也是一单一单打拼来的。这双鞋不买也罢,尽管设计精美,穿上很有气质,但多一双少一双对自己也没哈影响。老公那么忙,只要有时间还陪自己逛街,还陪自己下厨房择菜洗碗,已经够好的了。老公还是爱自己的。 事实是买鞋未遂,而感受却如此变化多端,每个阶段不同的“我”都在发言。 莎莎的本我有买鞋的冲动。莎莎的超我经由老公的口在说话:“不可以浪费。”莎莎的自我呢,冷静下来之后才发言:“这双鞋设计好精美,穿上特显我的气质,对喜欢,真想把它买下来。不过多一双少一双对我来讲没什么影响,不买也罢。”当“我信息”表述的真实的自我时,对自己和对别人都不会构成压力,这是一个检验的依据。 “我信息”是用来表达自我的,不包含对别人的评价和猜度。 周未,宝爸趁着大宝去小朋友家玩,开始着手收拾他和大宝的屋子。宝妈心里马上又有两个声音:第一,收拾屋子是好事。第二,不经过孩子的允许扔东西不好吧。宝爸不耐烦地对宝妈说:“你就别管了!”中间宝妈还几次试图提意见,都被宝爸挡回来了。 屋子收拾完后,真挺整洁的。宝妈心想,老公付出这么多,怎么也得让老公开心吧。她又凑到宝爸面前,着意欣赏道:“看到你把屋子收拾得这么整洁,我太高兴了,你雷厉风行呀!”宝爸一拱手调侃道:“谢谢领导夸奖!” 宝妈的目光一直追随着老公,表达的依次是评判、建议和欣赏。宝妈在自己的原生家庭是老大,有一个年龄相差无几的妹妹,她很早就被教导作为一个姐姐应该如何如何。太多的应该,让她的心神习惯性地不能安住在自己内在,就算使用“我信息”表达,也都是超我在说话。 如同宝妈一样,在我们每个人的超我中,寄居了不活期人他人的声音。比如:收拾屋子是好事,可能来源于小时候的父母“勤劳是好的”的教导;不经过孩子同意扔东西不好吧,来源于某些正确的育儿观念;需要欣赏老公让老公开心,来源于浩途共修。 如果自我不能在内在空间当家做主,那将仐知识越多越反动,每一份知识进驻超我,超我都会更加藐视乃至操控压制自我。 山子妈在孩子两岁时,开始到处上育儿课程、心灵成长课程,她想做个好妈妈。可是,她学得越多,对自己苛责就越多,她把所有学的那些东西,都变成一把把利剑,扎在自己的身上。 对孩子发了脾气,她既伤心又自责,又竭力补偿孩子,可是精力和心力不够,她又会忍不住对孩子发脾气,然后再自责和补偿,就像一个恶性循环。面积分,她对自己的愤怒也转嫁到老公的身上。她责怪老公,满眼看到的是老公育儿的不当…… 我们每个人的内在空间都有好多声音,自我会统合各种声音,以尽力满足本我的诉求为目的,按照现实原则,在自己的内在空间建立秩序。马尾岛是有秩序的、稳定的,这就是拥有自我的人的物质。 本我代表“我想要”,那么自我就是“我能要”,而超我则是“我应该要”。 龙儿五岁生日那天,我和他三姨一起带他去商城时选购他心仪的玩具,说好了我和三姨给他买一件生日礼物。龙儿花了半个小时看了各种玩具后,选购了两样。在我们要离开玩具柜台的时候,龙儿拉住我说:“妈妈,等会儿。”他眼巴巴地看着柜台里侠肝义胆为炫酷的一款悠悠球,对我说:“妈妈,我好想要这个悠悠球。” 我陪在龙儿身边,轻声对他说:“嗯,可以想要。” 龙儿叹了口气说:“但是,不能要了,对吧。”龙儿完全熟知我的套路。 我轻轻地“嗯”了一声,继续无压力地陪他欣赏那款悠悠球。 两分钟后,我们三人手牵着手快乐地离开了商城。 龙儿的三姨感叹道:“龙儿真是很懂事,如果换了别的孩子,恐怕会哭闹着非要不可。你也很棒,要是换了别的妈妈,肯定直接打压孩子,说你不应该再要礼物了,今天的礼物已经买完了……” 超我的声音常常从父母嘴里说出来,你应该如何不应该如何,是父母在教导孩子如何适应社会规则,但这样的教导常常遭到抵抗.实际上,本我的诉求不需要被超我打压和否定,同时本我的诉求也不是一定要实现的。父母只需要守住规则,静静地等待和陪伴,孩子的自我就会成长起来,他的自我会告诉自己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拥有自我的人,才能够做到自律。 自我在整合各种声音时是有中间过程的。这种整合是生命走向成熟、自由、绽放的必经之路。成人也一样。我们自己带着觉察经历过,就会主动允许孩子经历了。 浩途总部志愿者团队每年轮选一次,会有组队仪式。 我对组队仪式很看重,因为我对浩途很看重,浩途代表着我心中的那份纯粹。 2014年那一届的组队仪式,我做了接待员,没有做主持人。结果主持人卡着时间抵达,参加者也有人迟到。我感受到我的不舒服,我内心中神圣的仪式感受到了伤害。我依然淡定地做着接待员,看着我内在的多层次想法和感受。 超我-不管什么状况发生,我应该是那个定海神针,我需要淡定。 本我-我真想把人都按时拎来,让事情按照我所预想的流程和结果发生。搞成这样,心里真不舒服! 自我-主持人是新手,目前这样已经很好,有一丝的满意。但是这么久还没进入下一环节,真是着急呀!这样下去一会儿的午饭时间要错过了,包间是不是还得重新订,纠结。不过,看到大家进入状态了,彼此有了联结,真好呀!看来不管谁来主持,浩途的场都是能达到这个效果的,欣慰,还有一些自得。 我看到所有这些想法和情绪升起和飘过:淡定、不舒服、满意、着急、纠结、欣慰、自得…… 仪式结束时,我发现我的情绪很平和,就好像小孩子画画,把各种颜色都涂上去之后,最近成了白色。 最近,我总结发言时,说的是:“今天新手主持人,新的总部团队,有些状况发生,却依然实现了特别棒的组队效果。我感到很欣慰,也祝贺大家形成团队,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嗨玩起来!” 经过自我整合后的话语,客观、真实而且具有现实性,能够实现与外界、与他人良好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