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红旗下》播讲辅导
大家都知道播小说要很生活。但未必知道生活化有两层意思,一是一般意义上的生活化,真的像在生活里说话一样自然,随意,毫无修饰的痕迹,这,作为消除朗读腔调特别是诗歌朗读腔调习惯的训练是必须的,咱们团队为达到此目的训练了一年多。但这只是从一般意义上说,假如具体到一个作品上譬如一篇散文、杂文或广播剧,这种只求自然生活的读法就不合适了,特别是朗读小说,每篇小说都写出了作者自己的性格—文字风格和众多人物的性格,都有其独特性,不能都给“生活化”了,而必须要做些必要的语言处理,千方百计地突出这些独特之处,这就需要语言表现力,我们播讲小说的主要目的就是锻炼语言表现力,不仅仅是人物的,包括情境、氛围的渲染,对自然景色的白描,以及对过往历史的追叙等等,都需要语言表现力,这就要借鉴评书演播艺术家的语言功夫,这我在发给大家的讲课件里都提到过,首先你心里必须装着听众,要怀着极大的热情把事情或道理说给他听,让人爱听才行,这,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不好空谈。但是具体地谈就不能谈的全面,只能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碰到的就先说说,碰不到的说了也没用,干脆就不说了。下面我就说说在这一章里我对与塑造人物性格相关的一些感受。
首先,正红旗下和简爱都是以主人公第一人称写的个人经历,但由于命运不同,文字特点就不同。简爱的童年寄人篱下备受欺凌,而她偏偏又自幼早熟,敏感,独立意识极强,又生性倔强,不甘于屈从任何人,所以处在那样一个令人窒息的环境里,她唯一的乐趣就是在书里感受那些世界上所有的新奇事物,对侮辱虐待她的那些主人,她表面上沉默,忍受,而实际上总是用防卫的眼光冷冷地面对他们,一旦逆来顺受达到了极限,她就会像小说里说的,不管他是谁,拼了命地跟对方厮打,在这些人面前,他从不怜悯自己,更不会掉一滴眼泪。所以当我读的时候,不想去模拟她童年时期幼稚的语音腔调,我的声音也不可能模仿她,我努力用极克制的冷漠语气来让她讲述这一天发生的一切,只有在她读那本英国鸟类史时才出现了她本应该有的单纯,好奇,渴望了解外部世界所能给他带来的享受和幸福感。而当他跟这家的少爷厮打时,她简直就像一匹小狼那样无所畏惧,令一家人感到恐惧。这一集里,我就强调了这样三种感**彩。冷漠和警惕,是她整篇讲述的情绪基调,而另两种色彩则足以说明她是同龄人中人格构成极特殊的一个。
而在正红旗下第一章里,老舍的叙述口吻正相反,完全像是在跟你讲一个有趣故事那样亲切,幽默,风趣,即使是说到情况紧急时,他也是那么从容地幽幽道来,非但不着急,有时还调侃几句。因为这都是童年往事,对也罢,错也罢,全都无关紧要了,当年在这个即将没落的旗人家里发生的事情,今天看来,桩桩件件都极其无聊,愚昧,滑稽可笑而又实在令人无奈,大清朝为啥会亡,从这个家庭里就能看出些门道,整个国家都那么愚昧昏庸,他们的末代子孙能有好儿吗?所以在老舍语言幽默风趣的背后,骨子里却是无法言说的悲凉——“大清国要完”! 所以,在他的叙述文字里,常常如同漫画一样,有极其夸张的形容,经常反话正说,有时故意傻乎乎地楞把小事说的很严重,重要的事儿却满不在乎地一笔带过。这一章的语言就给我这种感觉,都是老北京的事,可它比骆驼祥子难读,这也合乎道理,因为都曾经是有身份的长辈,不便于把话说的太过太直白,所以他经常把话说的很含蓄,用背面敷粉的办法让你去琢磨个中滋味。
老舍先生的语言轻松幽默,像跟你唠家常,你感觉不出他在什么事情上使劲、发狠,把话说的很重。所以我感觉在掌握他的语言特点时要注意,不是不重视重音(没有重音你就失去了说话的目的,就不知所云了),只是要求自己不要把重音念的太使劲太重,只是轻巧地略微把字音拉长,有种悠悠哉哉自我欣赏的味道,类似于“飘”的感觉。当然,这只是打比方,究竟是什么味道需要自己找。个别的字眼儿,像“烂砖头”、“什么东西! ”,究竟强调哪个字这都根据自己的趣味来定。这一章第一次出现人物的语言是姑母对“这小子出生时辰”的内心独白,因为是暗暗地琢磨,而且感觉兹事体大心里一直嘀咕,心事还不能让别人知道,所以这一段话得小声读出来才好,有人声音比较大,就不太符合她的心理情境,而大声嚷嚷出来就更缺乏“情境”的概念了——情境,将决定你的播讲是否有代入感。紧接着便出现了大姐婆婆的两三段话,一段是骂神佛,一段是训斥来讨债的,一段是痛骂不肯赊账给他的亲戚们。这是第一章里唯一出现的恶狠狠的人物。之所以说话恶狠狠地,是因为她被自己的身份地位迷住了心窍,所以敢对任何人颐指气使。老舍说他相信声若洪钟的威力,而且擅长瞪眼放炮,别的一概不懂!所以对她的这些语言,不要担心破坏自已的语言修养,她就是个外强中干狐假虎威没文化的人、大清朝没落的象征。对她的话,字要咬得狠,而且透着鄙视的“酸损”,这个人物才显得不一般。最后登场的姑父虽然早逝了,但是他的出现,替作者要着力描写的姑姑做了充分的铺垫并留下了神奇的悬念,姑母怎么能拿好几分钱粮呢,为此,老舍先生有滋有味地先把这位前清遗老式的人物生活情趣细致地描写了一番,又带头对他的饷银做出一番合乎逻辑地推理,以引起我们的思索,这一大段笔墨特多,我们读的时候切忌匆忙,要沉住了气,一板一眼把作者的内在视像、思索过程饶有兴趣地播讲清楚,这就是说书人的功夫。
我的讲述部分,虽然想极力接近老舍先生的文字风格,但总不理想,老舍先生是以文化人的口吻在讲述老式家庭里这些陈谷子烂芝麻,我也力求这么做,但个别段落事后听听,品味不高,像胡同里老大妈聊天的味道。困惑之余,一并就教于各位诵友。
好,我粗粗地先说到这儿,希望大家也都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