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大概是很多人所最熟悉的鲁迅的文章,或者至少是这个名字。
在此,光荣地说,因为强烈的求知精神,想要验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否是我所学的第一篇鲁迅的文章,其间因为某种信息,以为《秋夜》也是曾经学过的一篇,于是各种翻找、网络搜索,花费了一两个小时,纵横于各种版本的电子教科书中,结果是没有找到,也最终不甘的妥协。只此抒发一下复杂的情感。
事实上《少年闰土》是第一篇,如果你也是用的人教版教材的话。在六年级上册第五组,第17课。当然或许你当时还是五年制,或者现在已经改版,恕我已无力查证。。但愿你们并不感兴趣。
作为或许是学生们对鲁迅的第一次接触,这一单元(组)专为介绍鲁迅所设,共收录四篇文章,分别为《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周晔,鲁迅三弟周建人的女儿)《一面》(阿累)《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臧克家),其中课前课后又间或夹些相关于鲁迅的内容,包括一些名家的言论之类。
在第五组开始,有两段引言::我国有这样一位大文豪: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竖着,浓密的胡须成一个隶书的“一”字……他,就是鲁迅。让我们随着本组课文的学习去认识、了解鲁迅吧。||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并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如果有条件,还可以读一些鲁迅的作品或关于鲁迅的文章,观看和鲁迅有关的影视作品。||
《少年闰土》是节选自《故乡》的,节选篇幅大概在全文中占四分之一,是描写闰土的回忆的一段。作为小学唯一一篇鲁迅的文章(或许并不严谨),单《少年闰土》全篇还是很有趣温暖的,并且讲述的是孩童的事情,在心理上或许更能贴近小学生。不管是刺猹还是捉鸟,都是很有趣的元素,并且鲁迅文章中的儿童心理总是把握得很好的。
相比于《少年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或许比之不过,但也不是很有攻击性或者说很讽刺的文章,同样是温暖和谐的。于是它出现在了七年级也就是初二下册的第一篇,并配了一个三味书屋的黑白色插图,每页的下面都是和文言文有得一拼的满满的注释。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篇鲁迅的文章却是《风筝》,在七年级上册的第二十一篇。《风筝》是《野草》中的一篇,但表面上并没有大多数《野草》其它篇目复杂抽象,似乎很简洁明了,叙事也很清楚,但既然是在《野草》中,这篇文章氛围也自然似乎有些奇怪,对于真实情感表达,在此不论。据说现在《风筝》已经被从教材中删除,想必应该是事实,但也不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不含联想、不含评论的纯粹的回忆记事(至少表面上是这样),总体也正是两部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大约便是其时的玩耍和学习。在这篇文章里也提到了捕鸟,说是闰土的父亲的传授,而《故乡》中也写了捕鸟,尽管只是在闰土的讲述中,只此一提。
作为小解说,似乎又有点长了,真正要这么平和安静的说下去,估计还得早着才能完。因为翻看过去的课本,连我也陷入了回忆的温暖中,在此打住吧,只把那一首《有的人》接在这里,作为结束吧。各自回味: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