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先生讲何为明明德

阳明先生讲何为明明德

2019-06-27    09'11''

主播: 羽丰心语

547 2

介绍:
《大学》三纲·明明德 王阳明《大学问》是这样诠释大人何以要“明明德“的: 阳明子答曰: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岂惟大人,虽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顾自小之耳。是故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chù tì)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者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húsù),而必有不忍之心,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觉者也,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是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草木犹有生意者也,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也。是其一体之仁也,虽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于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是故谓之“明德”。小人之心既已分隔隘陋矣,而其一体之仁犹能不昧若此者,是其未动于欲,而未蔽于私之时也。及其动于欲,蔽于私,而利害相攻,忿怒相激,则将戕qiāng物圮pǐ类,无所不为其甚,至有骨肉相残者,而一体之仁亡矣。是故苟无私欲之蔽,则虽小人之心,而其一体之仁犹大人也;一有私欲之蔽,则虽大人之心,而其分隔隘陋犹小人矣。故夫为大人之学者,亦惟去其私欲之蔽,以明其“明德”,复其天地万物一体之本然而已耳。非能于本体之外,而有所增益之也。 《大学问》认为:大人因为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所以“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如果“间形骸而分尔我”,就是小人。这个小人不是伦理上的小人即坏人,只是修炼没有达到圣贤境界常人。《大学问》认为:大人之所以能够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不是刻意而为,而是“其心之仁”而自然如此。《大学问》认为:不仅仅大人能够“与天地万物而为一”,小人也能够“与天地万物而为一”,只是小人“自小之耳”。《大学问》引用孟子例子说明:“故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这说明小人“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大学问》分析说:孺子跟人属于“同类”,而人“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这说明人之仁“与鸟兽而为一体”。鸟兽属于“有知觉”的,而人“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这说明人之仁“与草木而为一体”。草木属于“有生意”的,而人“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这说明人之仁“与瓦石而为一体”。大人的所谓“一体之仁”,即使是“小人之心亦必有之”。“一体之仁”根植根“天命之性”,是属于“自然灵昭不昧”的,所有称之为“明德”。以上是《传习录》阐释什么是“明德”。《大学问》继续说:小人之心虽然已经“分隔隘陋”,可是他们的“一体之仁”还是“不昧若此”的原因是在于“未动于欲,而未蔽于私之时”。《大学问》认为:即使是小人,他们的私欲未动的时候“一体之仁”还是存在的。这是阳明心学至始至终笃信“性本善”观点的具体体现。其所以“人人皆可为尧舜”,就是因为“人之初、性本善”。《传习录》继续说:等到小人“动于欲,蔽于私”,因为“利害相攻”“忿怒相激”,于是乎就“戕物圮类”,乃至“无所不为其甚”,甚至“骨肉相残”,最终“一体之仁亡”。《传习录》认定:如果一个人没有“无私欲之蔽”,那么即使是“小人之心”也有像大人那样的“一体之仁”;如果一个人“有私欲之蔽”,那么即使是有“大人之心”也像小人那样“分隔隘陋”了。所以,“为大人之学”的,只不过“去其私欲之蔽,以明其明德”,恢复“其天地万物一体之本然而已耳”,不是在“本体之外”“有所增益之”。 王阳明《大学问》有关大人何以“明明德”的观点,下面这个问题值得特别重视。人见“孺子之入井”的“怵惕恻隐之心”、见“鸟兽之哀鸣觳觫”的“不忍之心”、见“草木之摧折”的“悯恤之心”、见“瓦石”之毁坏”的“顾惜之心”,此即“明德”。由此可见,所谓“明德”,其实就是作为主体的人对作为客体的物之情感投射或认识成果,这是按照“心物一体”或“心外无物”或“心即理”“心即天”“心即道”等观点在“明明德”之上的结论。
上一期: 什么是色彩疗愈?
下一期: 美翎老师金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