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shanghai-project.org/zh-hans/event/上海种子讲座系列|中华田园未来主义/
2017.06.10(周六),14:00-16:00
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
讲者:徐文恺(aaajiao), 李佳桓(Alvin Li)
点击预约
上海种子将联合研究员aaajiao及写作者、译者以及酷儿行动主义者李佳桓于6月10日展开一场关于未来主义的对话。
“中华未来主义”“亚洲未来主义”,被模糊地指向一种东亚色彩的当代科幻,其背后加速主义(accelerationist)或是我们身处人类世(Anthropocene),都将未来推向了我们,甚至我们开始相信未来本应属于中国。可当我们面对未来时,我们是谁呢? 以个体身份对时代的回应会随着未来的到来消失吗?-这会是这次讨论的核心主题。
近年,一批艺术家和写作者纷纷将目光投向了中国的未来,或者更普遍来说,亚洲的未来。有别于九零年代生活在欧陆和美国的非洲离散群体发起的“非洲未来主义”,亚洲未来主义(以及中华未来主义)和近几年来自波斯海湾地区的艺术家Sophia Al-Maria(索菲亚•阿尔-玛利亚,也是“上海种子”根基研究员之一)和音乐制作人Fatima Al Qadiri “海湾未来主义”更相近,与其说是伴随种族、历史解放的乌托邦口号掀起的科幻文学和艺术流派,更多是对极速资本主义和技术发展催化的亚洲文化现象的梳理与批判,浸润着敌托邦的色彩。而推动这一话语的实践者则大部分来自生活在西方语的亚洲离散群体。是否能把中华未来主义和亚洲未来主义看作针对西方视觉生产中屡见不鲜的对亚洲文化元素的刻板化呈现(往往抱有巩固科技愈发强大的亚洲他者化的形象,渲染其威胁性的目的,被称为科技东方主义)做出的直接回应?这一“主义”有怎样的批判系统?该运动在中国语境中又会有怎样不同的诉求和活力?
aaajiao,是年轻艺术家徐文恺的化名,也是他虚构的网络分身。1984年(他的出生年份恰好是乔治·奥威尔经典预言式小说的名称),出生于中国最古老城市之一的西安,aaajiao的创作结合了浓重的反乌托邦意识、对文人精神的反思。他的很多作品都致力于探索新的科技和媒体影响之下的文化现象和政治策略,从社交媒体写作、数据处理,到网络和移动媒介下的新美学景观。作为今天全球新一代媒体艺术的代表人物,aaajiao将今天中国特殊的社交媒体文化、科技运用带入了国际艺术的话语和讨论。
李佳桓是一位常驻北京、上海两地的写作者、译者以及酷儿行动主义者,现任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英文编辑。李曾担任《LEAP艺术界》编辑,现为《Frieze》,《ArtReview Asia》,《Randian燃点》,《艺术论坛中文网》等期刊撰稿。李是UCCA当前大型群展“例外状态:中国境况与艺术考察 2017”的联合策展人,展期至7月9日。出于对酷儿文化和性别理论的关注,李曾在上海策划近三年的酷儿影展和社群活动,并于2015年创立了名叫CINEMQ的独立短片展映+派对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