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都是普通人,当然会有无法满足孩子要求的时候,会有情绪,会累,会感觉到压力,而这些时候我们就有不想承担这种压力,或者想要休息一会儿的需要。
但因为父母从来都没有学会直面自己的需要,所以当这些真实的需要浮现时,会让父母感到羞耻或内疚,尤其是自我价值感低的父母。于是拒绝孩子时,附加一堆道理证明自己的拒绝合情合理,孩子的要求不合道理。
讲道理的本质是——我是对的,你是错的。这样虽避免了内疚,但爱的流动却被阻断,孩子体验到“被拒绝=我是错的。”
真正让人痛苦的不是事情本身没有达成,而是被评判为“错误的,不讲道理的我不值得被爱。”
被压抑的需要到最后,并不会因为这些自我压抑而消失,它们依然会在那里,只是一种更隐蔽、更迂回的方式呈现出来——要么根本就彻底否认自己的需要,对他人各种讨好;
或者把属于自己的个人需要包装成一种更正确的、更符合社会标准的道德准则去要求对方,同时抨击对方如果不满足自己的需要就是道德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