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隶与狮》是徐悲鸿先生1924年在巴黎留学时创作的一幅油画。他用饱受欺凌但散发神性的奴隶比喻中国的形象,强大自尊的狮子比喻中国的精神,以此寄托孱弱的中国必定能自救与危亡的信念。此后,他回到中国,通过创作和广泛的社会活动推动东西方艺术跨语境的对话,并且奠基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东西方文明的剧烈碰撞导致中国的古典精英文化系统性崩溃。各行各业的人,都在站在十字路口,思考下一步何去何从。在美术领域,面对一边是延续上千年的中国绘画传统;一边是面貌截然不同,但同样底蕴深厚的西方艺术,处在变革漩涡中的中国艺术家们必须要做出一个决断——在多大程度上坚守传统,又在多大程度上去颠覆传统?甚至有没有一种可能去走出一条把中西融会贯通的道路?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徐悲鸿纪念馆典藏部主任,同时也是徐悲鸿先生的孙子徐骥老师;以及在艺文化的创始人谢晓冬老师,根据不同艺术家在传统和变革之间的取舍,划出一条光谱,向大家介绍包括徐悲鸿在内,从清末到民国这一时期的重要艺术家们的选择,以及在文明剧烈冲突和融合的历史进程里,文明史怎样被书写。
内容包括:
04:32 千古未有之变局,不止是艺术的变局
08:43 拥抱西方:从李铁夫到常玉到吴冠中
12:38 极致的传统能否跟西方分庭抗礼:黄宾虹与吴湖帆
17:06 傅抱石对传统和艺术史的理解达到绝对高度
22:26 站在颠峰的齐白石、张大千西方影响力依然有限
35:27 巴黎留学前的徐悲鸿
40:59 二徐之争:徐悲鸿与徐志摩对艺术道路的不同看法
53:12 为何徐悲鸿的中国画为人诟病?
59:46 作为教育家的徐悲鸿
65:30 百年后中国艺术仍在十字路口,艺术家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