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初七,又名七巧节、乞巧节双七、七姐诞等,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爱情为主题,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人们在这天表达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希望对方能恪守对爱的承诺。
鹊桥会,皎月归,天上人间,岁岁年年。 人们常说:良辰美景,赏心悦事。而此时此刻,便是最好的时节:七夕。 自古以来,七夕就牵动着千万人的情思。 之于秦观,七夕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之于林杰,七夕是“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之于余秋雨,七夕是“叶子黄了,我在树下等你;月儿弯了,我在十五等你;我们老了,我在来生等。” 如果说七夕之前,是一场漫长的等待,那么七夕之时,便是一次“守得云开见月明”的圆满。 这世间所有的情,都在这个叫“七夕”的日子里再次相逢。
七夕的起源
七夕节,是我国最浪漫的一个传统节日。由于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节日活动以乞巧为主,故又称为“乞巧节”。 它源自牛郎与织女的传说。牛郎织女苦苦相恋,却被王母娘娘隔在了天河的两端。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纵然常年相隔,牛郎织女却情深如旧。 人们被牛郎织女的爱情深深感动。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世间所有的喜鹊如约而来,为他们搭起一座深情的桥。 月影光如昼,银霜茫茫;七夕会鹊桥,情意绵绵。重逢,终如愿。
七夕的习俗
七夕,是节日,也是祝福。在古时,人们为了庆祝这个盛大的节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有趣的习俗。
穿针乞巧 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 趁着月光,身着新衣的妙龄女子围坐在一起,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穿针引线。 据说,将线快速全部穿过者,称为“得巧”。这是我国最早关于乞巧的记载。 女子乞巧,求一颗七窍玲珑的慧心。
种生求子 七夕前几日,在小木板上负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待到数日,便可生出绿芽。 摆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 将绿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 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吃巧果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 《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 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拜织女 参拜前,姑娘们要**一天,沐浴停当后,准时去往主办人家中,于案前焚香礼拜。 “拜织女”时,需在月光下摆一张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等祭品。 另外,还要寻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 芙蓉面,罗素衣,祭拜后,一行人围坐着,边吃美食,边默念心愿,直到夜半散去。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别恨多。
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别恨多。
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
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有情人终成眷属
《说文解字》中解释到:七,阳之正也。 在古人的观念中,“七”是阳数、天数,是吉祥的数字,农历七月七日又被称为“重七”,是吉上加吉,吉之又吉。 七月七,正值夏秋之交,天气温暖,草木飘香。在晴朗的夜晚,看天上繁星闪耀,听老人说牛郎织女,也别有一番诗意。 而在成年人的世界里,遇见喜欢的东西不易,遇见喜欢的人太难,独身一人是常态。 但不必烦扰,也不必怅惘。等遇到了那个对的人,岁岁年年都是七夕佳节。 此时,如果有人陪你漫步街头,请好好珍惜;如果没有,那么请别等了,趁现在,去表白、去行动、去爱吧。
不要犹豫,也不要害怕,当下的你,就是最好的你。 遇一个人,爱一个人,都太不容易,能相守到老,更是难上加难。 最好的爱情,不是完美无憾,而是你来了以后,再也没走;最动听的情话,不是我爱你,而是我愿陪你一直到老…… 当浪漫褪色、浓情渐淡,感冒时的一杯热水,争吵后的一个拥抱,何尝不是长情的告白? 相遇在天,相守在人,珍惜在心。原来,不是七夕浪漫了余生,而是感情点亮了七夕。
在七夕这个充满浪漫的日子里: 愿此生四季冷暖,有人叮咛你加衣;生活劳碌,有人嘱咐你休息;愿我们这辈子都能遇到爱,相信爱,与爱的人白头偕老,共度此生; 愿我们择一城终老,遇一人白首,带着理解与坚贞,与爱人直到天荒地老,时间尽头;此去经年,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