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人性与自然》
我还是要说说皈依,其实皈依通俗讲,就是让自已游荡失落的灵魂有所依附,提起皈依那是老早的事了,曾经在心灵深处,让我激情澎湃,搅动得心灵无法平静的那一次,那次喜悦总是回味无穷,那是每个皈依佛门者找回失去的心,回归至真至朴的殿堂,也让那些悲伤的无法抹去的过去,在此得到释然。
佛教里常讲的是放下,我到是认为放下不同于放弃,是有本质的区别,人有时会假扮一副世外高人的模样,其实不然,这一切的外形也缘于无数次摸爬滚打,岁月沧桑的磨练,让年复一年的风雨浸蚀,然后是反思的总结,变得处世圆通、老于世故而已,是没有真正体现意义上做人的本性,放下的是浮夸的言词与行为,不弃的是务实至真纯朴的心。
人有时会莫名其妙地、由心而发的伤感和悲怜,譬如走在马路上看见被车碾死的小动物,不由得让我停留注目,默默无语地看着鲜活生命顷刻而止,心灵升起无限的悲伤与无奈!从此可以反映一个人善良的本质。人生无常,无常人生,每个鲜活的生命,都隐藏着明日未知。
人总要会走一些陌生的路,看看陌生的他乡风景,也许,可能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就会发现,原本想要忘记的事情真的就这么忘记了。
每个人对生命和大自然都发自内心的崇敬,对世界一切美好的事物感激与欣赏,这是人通透的理解,是纯静心灵的根本,如果没有一颗善良的感恩的心灵,也就没有最后的悟彻,更没有那种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恬淡与超脱。
忏悔与自省,其实就是批评与自我批评,人很难领悟的是认识自己,也容易认识自己。很多时候,我们认不清自己,常常让自己放在了一个错误的位置与方向,给了自己一个错误思维与感知。所以,不怕前路坎坷,只怕从一开始就走错了方向。《论语》中有“吾日三省吾身”,意思是我们每天都要多次地自我反省。自律,指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通过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遵循法度,拿它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严格要求自己,那就有忏悔与自省的必要了。
现实中不少人整日胡思乱想,他们把自己的秘密珍藏着,时时纠缠着无尽的欲望,从此就掘开了一切痛苦的源泉,引发着极端压抑的神态,以及无法言表的忧伤与痛苦。他们对佛教精神模糊不清,有时更莫明其妙嘲笑修行者,或许多少人也就是对佛教一知半解,但他们也知道佛教是那样崇高圣洁,只是无法坦诚地向世俗明言,无法改变要去追求的目标与梦想而已。等到内心的释怀时,换来的是声声叹息。
细细认真地想来,就有许些彻悟,每个人都有独立的生命,独有的思维,当一个人意识到生命的“我”存在时,也就意味着这个个体存在的现实。当生命最后消亡的刹那,来于自然而回归于自然时,这个存在的个体也就完整的结束了。
南无阿弥陀佛!多几颗同情与慈悲心,让一缕阳光怜悯那些需要光明的对象,人一但释怀过后,一样就可以回归到自然的世界,而得到的是充实的信心,神志再不虚空遥远。就如同你的身体的拥入大海一样,除了认识自己之渺小,更会认识去领悟宇宙苍穹的博大,用心去体会你过去所走过的点点滴滴,而当下你能必须要做的,也只有忍受与继续修行。
———开文斋-妙德(丁酉年十一月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