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3月,随着汽笛长鸣,停泊在南京长江码头的日本轮船“大贞丸号”经上海,驶向日本横滨。
在甲板上倚栏而立的中年男子名叫俞明震,时任南京陆师学堂总办。他的身旁,站着两位迎风远眺的少年,一位名叫陈衡恪,另一个,便是陈寅恪。
“生平海波未寓目,乍疑一片水苍玉。”
水光粼粼之中,闪耀着少年对未来的无限期许。
这一年,陈寅恪十二岁。
很难想象,这个脸上还带着稚气的少年会在若干年后,如士大夫一般傲然挺立在中国文化学术史上,他带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用精卫填海般的决心,试图在动荡不安的年代,为中华文化建立新的文化人格、学术风范,乃至教育理念。
他守望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用毕生所学,为中国近代文化史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