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认吧,你不是完美主义,只是不肯接受自己平庸
每到年底,很多小菠菜都蠢蠢欲动,在后台咨询工作问题——
任务多,工资低,晋升空间少,公司氛围不好,方方面面都不如人意,搞得我无心工作。波叔,我该换工作吗?
看出问题在哪了吗?典型的为自己不努力工作找借口——我可是个完美主义者,公司不好,我没法工作。
现代人都有一种病,就是喜欢把自己不好的行为,安上一个好听的名字。
偷懒不干活,就说自己有拖延症;遇到丁点儿挫折就止步不前,说是完美主义惹的祸。
嘴上天天扯着「完美主义」,知道完美主义其实两种:
追求完美,在事情做得不尽如意时也会生气,但依然坚持把事情尽最大程度做好,这是积极完美主义,在心理学上,也叫做“最优主义”;
追求完美,但凡事情有一点碍眼的地方,就感到沮丧和自责,最后潦草应付,甚至干脆弃疗,这就是消极完美主义,也有心理学家直接把它叫做“完美主义”。
所以,摸着良心好好问问自己,属于哪一种?
「完美主义」名字很好听,但跟拖延症一样,都是一种现代人发明的自我保护方式。
保护什么呢?第一,它在保护我们逃避失败。
一个人对完美的渴望越高,对失败的恐惧就越高。
《变形记》的作者,大文豪弗朗茨·卡夫卡小菠菜都认识吧,他就是个极端的完美主义者。
年轻时,卡夫卡的目标就十分坚定而明确,要当一位伟大的作家。
既然要当伟大的作家,必须要拿出吊打其他作家的深刻作品。
不仅要深刻,还要完美无缺:
要是我能写出一些完整的、从头到尾都完美无缺的长篇作品该多好,那样一来,这部作品最终永远不会跟我分离。
每个词、每个句子,下笔之前都要跟自己先掐架一遍。写得不够好?删掉重来,直到完美为止:
几乎我写下的每个字都在和其他的字大声争吵,在我下笔之前,每一个字首先四处张望,句子在我的面前逐字逐句地粉碎。
要求越是严苛,越是容忍不了失败。既然付出了努力,就要拿到最好的结果,不然努力就白费了。
这种对艺术近乎疯狂的严苛要求,给他带来了无数的挫败感和恐惧感。卡夫卡对自己的作品,永远是三个字——不满意。
——这么一个多么恶心的故事。
——对《变形记》非常反感,结尾无法看明白。几乎是极不完美的。如果当时未受商务旅行打扰的话,它也许会好些。
丁点的小缺陷,都被他放大放大再放大,每创作一部作品,就给他留下一个心结:
我在粉碎一切障碍;在我的手杖上镌刻着:一切障碍都在粉碎我。共同的是“一切”。
我不能写出最伟大的作品,所以我不是好作家;
我的作品不能表达我真正的思想,所以我不配当作家。
这样的恐惧感和低自尊逐渐吞噬了他的生活,工作、爱情、家庭,他几乎没有想享受过真正的快乐。
卡夫卡一生三次订婚,三次解除婚约,原因在于,他始终认为家庭生活将毁掉自己写作所赖以存在的孤独的恐惧。在他所钟情的写作面前,婚姻毫无位置可言。
48岁便去世了,到死他也没给自己的小说写出一个完美的结尾。
他留下了严格的指示,将自己所有一流的文稿和作品烧毁。据说,他去世前曾经亲手销毁了将近90%的作品。
波叔,追求完美有错吗?完美的脸蛋、完美的工作、完美的恋人、完美的家庭……谁都喜欢极致的完美。
问题出在完美主义者的目光总是盯着最终结果,而忘记了实现过程可以是不完美的。
他们脑海中只有直线式生活,只看到起点和终点,却忽略了过程中会遭遇的意外和困难。他们不容忍自己失败,一旦失败了,就开始全盘否定自己。
相反,最优主义者,会把失败当做动力,接受失败的现实,总结教训,继续前行。
这里就不得不提,发明大王爱迪生了。
他一生中有1000多项发明,有人嘲笑他,说他失败的次数比成功的次数多多了。
爱迪生咋回应的:
我没有失败,我只是发现了一万种行不通的方法。
完美主义,还在保护我们逃避无能。
人们都愿意相信自己是积极努力、有进取心的,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脑补出各种理想化的完美远景。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行动太难,实力和努力少了其中一样,立下的完美flag一吹就倒。
因为实力不足,人们很容易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对所需要付出的实力、碰到的困难,轻率地评估不足。
结果这里碰到一点困难,那里碰到一点意外,东搞搞西搞搞,flag立得那么高,最后却潦草完成。
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很多人就拿完美主义当借口——不是我有拖延症,而是一旦开始做,我就必须保证所有事情都做到滴水不漏。但是眼下你看有balabala......一大堆不做的理由。
其实,何必这样折磨自己呢?机器尚且会出bug,更何况是人,怎么可能做到事事完美。
不如给自己一点空间,接受足够好,而不是绝对好。
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泰勒曾说过:
「足够好了」的思维方式背后基本理念是,我们必须从整体上接纳和遵从我们生命的限制,然后寻找最佳的,或者是接近最佳的方式来分配我们的时间和精力。
泰勒博士本人都承认,曾经一度追求过完美,事情稍不顺利,就感到各种挫败。
在想象的完美世界里,他应该每天12个小时都聚精会神地工作;每天去健身房,每天花90分钟练习瑜伽。
但真实世界跟幻想世界是不同的,得接受意外事情的出现。
后来,泰勒博士开始尝试放松。在八个小时的上班时间高效完成工作;每周争取练2次瑜伽、去健身房3次。多预留出来一点时间,来应付急事、聚会、陪伴家人等等。
把期望值降低,满足感便替代了过去一贯的挫败感。
除了挫败感,疯狂地追求完美,甚至还会导致倦怠症——压力山大、极端疲劳、缺乏成就感、对什么都提不起劲儿。
约克圣约翰大学和巴斯大学发表了一份报告称,当完美主义者表现不佳时,他们会经历更多情绪问题,比如焦虑。它会摧毁人们集中精神思考的能力,无法决定下一步该怎么走。
做不了决定,就逃。
弃疗很容易理解。既然整个过程已经被毁了,永远无法得到我想要的效果,再做下去有什么意思?
这个事情弃疗,那个事情弃疗,到了deadline,剩下一堆烂摊子,最后没有一件事能做好。
之后又继续陷入自责,埋怨自己意志力这么差。
下次接到别的任务,继续幻想要做到滴水不漏,碰到挫折,继续弃疗,拖到最后一刻潦草应付,又陷入自责。
幻想——受挫——拖延——自责——再幻想——再受挫——再拖延——再自责……
死循环。
看看,是不是很熟悉?我们改不掉的拖延症,很多时候就是这么养出来的。
这个死循环,还是可以救一下的。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完美也并不是成功的唯一标准。
相反,勤奋、灵活、坚持不懈,更值得我们去追求。
都听说过80/20法则吧?
生活中很多小事,即使我们花了80%的经历,最终可能往往只能得到20%的效果;而很多重要的事,花20%的力气,就可能得到80%的收益。
适当地给生活一些流动的空间,接受意外、错误的存在,对自己、他人多点宽容,才能让一个人更健康地运转。
我们是人,不是机器,每天都紧绷着弦,能快乐吗?
今日心情 放轻松
完美主义让人瘫痪。——丘吉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