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岁的确是一个很特别的年纪,当年龄十位数的那个“一”悄悄溜走的那一刻,另一个世界的把手轻轻被旋转了一下。这似乎意味着不再能凭借十几岁带来的任性又无知的特权,不能再拿一腔热血单枪匹马闯世界。“面试、实习、毕业、工作”,这些在十几岁看起来遥远又俗气的字眼,慢慢在生活里浮现出来。
迷茫,变成了这个时代的关键词。
为了让自己的明天过得更好,每个人几乎都在没日没夜的拼搏,如果一定要找不同的话,只不过有的人是为了理想,而有的人,是为了生活。这是一种迷茫而焦虑的状态,我在每个人的脸上都能看到这种状态,它是每个人身上的影子,是图书馆里那一排排低着头的身影,是忙得昏天黑地无暇顾及三餐的胃痛,是连续刷夜后苍白的面色和发青的黑眼圈,是明明前一天晚上嚎啕大哭但第二天早晨又不得不浮上嘴角的惨淡微笑。
更要命的是,它是心里的一枚刺,把进入大学前豪情万丈以致膨胀到最高点的那个气球扎了个小洞,而你不知道这个气球会在什么时候完全瘪下去。
所以,在这个所谓只需要安心读书,用家里的经济支撑诗和远方的年纪,我们到底在迷茫什么?
有人把原因概括成一个词:peer pressure(同辈压力)。
我越往前走越觉得,有时候没有选择就是最好的选择。高考在中国应试教育的体制下,给千千万万的少年提供了一个密闭的空间,你只有一条路,不管乐意不乐意,艰难不艰难,你都得往前走。所以那些日子里心里秉持着越努力越幸运的想法,把嘈杂世界的声音关掉,用尽每一分钟去多做一道题,多背会一个单词。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路上,没有时间,也不想回头看,只能闭着眼睛咬牙向前走。你知道吗,我不止一次在高中同学的笔记本上见过那句话,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日天寒地冻,路遥马亡。那个时刻的peer pressure,仅仅来自于分数,这个单一的标准把大大的世界全部简单化了。
高考的确给了我们一个更大的世界,大到让人眼花缭乱。在猝不及防的时候,这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多面体。于是你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厉害的人,他们有耀眼的成绩,丰富的公益经历,会某种乐器,在你还在背高考单词的时候就拿到了雅思或者托福的高分,他们有不错的家庭条件和令人艳羡的人际交往能力,他们真诚,善良。
更要命的是,他们还好看。你所能想到的所有美好的品质,全部在一个人身上展现了。高考之后,你突然发现面前出现了无数条跑道,你不知道先要站在哪一条起跑线上,而且,前面的人已经跑出去了那么远。
好像是中学考试,别人交了卷,你还在苦苦答题。生活逐渐把它不可爱的一面拿出来给你看,并且逐条否定之前它给过你的信条,你没资格拒绝,你也不能拒绝,你只能悉数全收。
永远有人比你更聪明,比你更优秀,比你更努力。越努力越幸运这句话变成了一个苍白无力的句子,气若游丝地支撑着那一个个白天和黑夜。
迷茫的不是能看到的世界有多大,而是在大大的世界里,无处安放自己的位置。
如今的世界,最缺的是专注。炎夏不言不语吃一根冰激凌,不比环游了整个世界简单。所以专心致志与自己相处,不比拥抱整个宇宙来得轻易。”
担心面临无数个选择的时候,你要做的,是沉下心,选定一个,然后努力把它做到极致。
喜欢读书就去到一排排的书架间,跟木心聊天,听博尔赫斯讲大道理,所有人都在捡满地的六便士,而你抬头看到了月亮。
喜欢电影就在一个阳光把空气烤得香脆的午后,缩在寝室,拉上窗帘,一头钻进奇幻森林,数数星爷一部电影究竟笑了多少次。
我从来都不认可短板理论。因为人们往往会注意的,是繁花似锦里一棵不开花的树,是那个在低着头捡六便士的人群里,抬起头看月亮的人。
每个人的故事都能用一句话讲完。
大概大多数时候,我们所迷茫的,是因为和大多数人走在同一条路上,挤在同一个评价体系里。为了不被落下,选择去拼命又努力地去触碰评价标准里那条最高的线。在既定好的衡量标准下,所有人都被变成一些数字,隐去了面孔,无法辨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