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孩子的中国文学史 1 汉字
原创 2017-07-12 秋色连波 秋色连波
应读者要求在公号重发,
目前写到宋末,
会更,比较慢......
汉字的演化
你正在读的这种文字就叫汉字。当然最早最早的它们并不长这个样子,让我们来举个例子。
比如车这字的演变过程如下:
“车”
最早的文字,其实更像简笔画。
最早的成体系的汉字,叫做甲骨文。
为什么要加入“成体系”这个修饰语呢?因为其实在距今6000多年的远古时期的陶器上就有了类似文字的刻画记号,那是汉字的雏形,零星的文字。到了距今3000多年,殷商时期,甲骨文的字数达到了3500多个,就能够比较完整的叙述一件事了。
讲到这里,我们也来看看世界范围内的古文字。文字总是伴随着文明出现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是:中国、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埃及。为什么除了中国,其他三个前面都加了“古”字呢?因为只有中国的文明一代一代的延续下来,其他的都中断了。虽然现在仍然有印度,有埃及,但他们和之前的古文明已经没有直接关系了。
古印度的文字叫做:印章文字或梵文;古巴比伦的文字叫做:楔形文字;古埃及的文字叫做:象形文字。伴随着文明的中断,这些文字也都没有传承下来,但是你可以在博物馆里看到它们。
现在让我们回到汉字,这个世界上唯一能够清晰地看到发展脉络,迄今仍在广泛使用的文字。
汉字的发展脉络为: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这次我们用“马”来举个例子
甲骨文顾名思义是刻在龟甲或者兽骨上的文字,当时主要用来记录占卜的结果。人们用某种方法令甲骨产生裂纹,然后通过裂纹来推算事情的吉凶。
金文是刻在铜器上文字,之所以叫金文,源于古代人把铜称做“吉金”。又因为这些铜器中以钟和鼎为主,所以金文也叫做“钟鼎文”
这是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毛公鼎”,鼎内铭文长达四百九十七字,记载了毛公向周宣王为国献策之事。
毛公鼎
篆书出现在战国时期。那时候的文书,通常刻在竹简上,据说秦始皇一天要看120斤的竹简。竹简用绳子串在一起,有个成语叫做韦编三绝,韦就是熟牛皮绳,讲得是孔子为读《周易》而多次翻断了牛皮带子的简。连编竹简的皮绳都翻断了多次,孔子真是勤奋啊!
隶书始于秦朝而盛于汉朝,从篆书到隶书,历史上称为“隶变”,字由圆变方,由繁变简,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为更多的人掌握文字创造了基础。
草书是隶书的潦草写法,讲究龙飞凤舞,是一种书法的艺术。唐朝张旭以狂草著名,但并非大众皆能欣赏。就好像毕加索的画一样。
楷书从东汉时期一直沿用到现在,方方正正,中规中矩,书写方便。魏晋之后,又由楷书发展出了行书,笔画连绵,好写好认,至今仍是手写体中最常用的字体。
总的来说,汉字的演化是由繁趋简。
去过台湾和港澳游玩的小同学,会发现那里通行的汉字与大陆的汉字不同。这是因为大陆曾经推行过汉字简化运动。大部分繁体字和简化字是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传承,也有一些用法完全不同。在学好简化字的基础上,了解繁体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读懂古籍。
做个对比:忧郁的台湾乌龟------憂鬱的臺灣烏龜。
汉字的结构:六书
讲到汉字的创造者,也许你听过“仓颉”这个名字。相传他是黄帝的史官,“生而能书”。可是,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汉代的《说文解字》共收字9353个。
宋代的《通志.六书略》共收字24235个。
清代的《康熙字典》共收字47035个。
仓颉几千年来还真是一直一直地不停歇地造字啊-------开个玩笑。从这组数据来看,文字是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的丰富起来的。
有了汉字以来,自然也有人分析汉字的结构,大体上把汉字的造字方式分为六种,叫做“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象形,就是依照事物的样子,把它描绘出来。比如日就如圆圆的太阳挂在天空,月则是一枚弯弯的月牙,木就是树的样子。这在甲骨文中表现得一目了然。
指事,是在象形文字的基础上加个指示符号来表意。比如在木的下部加个横表示“本”,是根部所在;在木的上部加个横表示“末”,是树梢所在。
会意,是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象形字组合在一起表示一个新的意思。比如三个人写在一起成为“众”,就是人很多的意思。一个人靠着一棵树,就是“休”,休息的意思。上面小,下面大,就是“尖”。
形声,是由两个字组成一个字,一半表形(意),一半表声。我们在寿司店里往往会看到写着各种鱼名字的装饰品,“鲤、鲫、鲑、鲶、鲣……”这些都是形声字,看到这样的字,即使没人教过你,你也知道那是一种鱼,而且能念。多么奇妙!在现代使用的汉字中,形声字占90%以上。
转注,是两个字表示同一个意思。所以转注字都是成对出现的。这些字是由于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创造了表示同一个意思的字。比如“考”和“老”,都可以用来表示老的意思。
假借,是某个“意思”,本来没有替它造字,就依照它的声音“假借”一个“同音字”来表示这个“意思”的意义。古文中由于可用的字较少,假借字就多了。而且,常常有一借不还的状况。比如“自”这个字,在甲骨文中表示“鼻子”后来被假借为“自己”的意思,反倒不当鼻子讲了,人们又用“自+畀”另造了个形声字“鼻”。
自的甲骨文,是不是很像个鼻子呢?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