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孩子的中国文学史2 神话
原创 2017-07-18 秋色连波
与古希腊、罗马神话是整个西方文学的基础不同,中国古代神话在中国文学史上偏居一隅(音“鱼”)。虽有大量神祇(音“奇”)的名称和零散的事迹记录,但并未形成完整的神话系统。
《山海经》现在被称为史上第一部神话集。不过在古代,它被称为地理书、巫书。但它确实是保存神话最多,且也是相对保留神话原始面貌的书籍。另有些神话故事散见于《淮南子》《列子》《楚辞.天问》等古籍中。
让我们来看四个著名的神话故事:
《女娲补天》出自《淮南子.览冥(音“名”)训》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音“在”),火爁(音“烂”)炎(音“艳”)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音“专”)民,鸷(音“至”)鸟攫(音“掘”)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音“熬”)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音“脚”)虫死,颛(音“专”)民生。
翻译如下:古代的时候,四根天柱倾折,大地陷裂;天因损毁不能全部覆盖万物,地因陷坏不能完全承载万物;烈火燃烧而不灭,洪水浩大汪洋泛滥而不消退;猛兽吞食善良的人民,凶猛的禽鸟用爪抓取年老弱小的人吃掉。于是女娲炼出五色石来补青天,斩断大龟的四脚来竖起天的四根梁柱,杀死黑龙来拯救冀州,累积芦苇的灰烬来制止过量的洪水。苍天得以修补,四个天柱得以扶正;洪水干涸了,冀州太平了;狡诈的恶禽猛兽死去,善良的人民百姓得以生存。
《夸父追日》------出自《山海经.海外北经》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翻译如下: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河喝水。黄河、渭河的水不够,又准备去北方的大泽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泽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精卫填海》出自------《山海经.北山经》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音“这”)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音“会”),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因“笑”)。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音“因”)于东海。
翻译如下: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传说这种鸟是炎帝小女儿的化身,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泳,被溺死了,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后羿射日》出自《淮南子.本经训》
逮(音“待”)至尧(音“瑶”)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音“价”),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音“亚与”)、凿齿、九婴、大风、封豨(音“希”)、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九?)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翻译:等到了尧的时代,有十个太阳一起出现在空中。晒焦了庄稼,晒死了草木,因而民众没有了吃的东西。还有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等怪兽出现,都是危害民众的灾害。于是尧就派后羿在畴华的野外杀死了凿齿,在凶水上打死了九婴,在青邱这一水泽地区射杀了大风,后羿还向天射下过多的太阳,并在地面猎杀了猰貐,在洞庭湖斩断了修蛇,在桑林捕获了封豨。众百姓都非常高兴,把尧推举到天子的地位上。
后羿不仅以射日出名,他还是著名神话故事“嫦娥奔月”中那个被抛弃的男主角
[zhǔ jué]。虽然据说女主角之后的日子也颇为惨淡:“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
神话故事里广为流传的还有: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大禹治水,刑天舞干戚[gān qī]、黄帝战蚩尤、伏羲造八卦、神农尝百草。
神话中的一些人物,现在仍常常被提到。
祝融是传说中的火神。“家中遭了祝融之灾”,可不是被一个叫做祝融的人连累,而是家中失了火。祝融的老对头叫做共工[gòng gōng],是兴风作浪的水神。争不过祝融,怒撞不周山的就是他了。
再讲讲神兽。
龙是中国古代神兽之首。古代皇帝自称“真龙天子”,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
需要注意的是:龙在中西方文化中象征意义截然相反。中国龙是一种兴云雨利万物吉祥神圣的象征,西方的龙却是贪婪残暴长着翅膀会喷火的可怕怪物。
中国龙:
西方龙:
传说中龙有九子,名字分别是赑屃(bì xì)、螭吻(chī wěn)、饕餮(tāotiè)、睚眦(yá zì)、狴犴(bì àn)、狻猊(suānní)、趴蝮(bà xià)、椒图(jiāo tú)、蒲牢(púláo),各有性情,各司其职。
饕餮爱吃,据说因为太馋把自己的屁股都吃掉了。有成语“饕餮之徒”,用于形容贪吃,永不餍足[yàn zú]的人,带有一定的贬义。然而不少“吃货”,自称“老饕”,又莫名有种风雅的韵味了。
睚眦嗜杀喜斗,名字即是瞪眼睛的样子。有成语“睚眦必报”,指遇见像被人瞪了一下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比喻心胸极其狭窄。
赑屃托着碑,
螭吻屋檐坐
值得一提的还有貔貅,又称“辟邪”,它在另一个龙生九子的版本中也被列为龙的儿子。传说中他只吃不拉,故能招财进宝;又因勇猛也用于代指军队。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结尾诗词中写道:“曹操专权居相府,牢笼英俊用文武;威挟天子令诸侯,总领貔貅镇中土”。
缨语频道注释:
1、 刑天舞干戚的故事出自《山海经·海外西经》。《山海经.校注》云:“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于常羊之野。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而舞。” 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有云:“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类(有的版本是“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2、 祝融,《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山海经·海外南经》中说:“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可见他并非“完人”,郭亚注释“火神也”。《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中曰:“火正曰祝融”,火正,就是掌管火的官员,神话中的火神祝融,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经逐步演化成了司火的官职。《汉书·五行志上》一书说:“古之火正,谓火官也,掌祭火星,行火政。”正因为祝融是火神,他的威力也被应用到两军对垒的战争中去了。《墨子·非攻下》记载如下:“(成汤伐夏),天命融(祝融)隆(降)火干厘夏城之闲,西北之隅。”降火助战,这可能是首次把火战使用于战争中的吧。祝融有一弟叫吴回,又称回禄,也是官司“火正”。只是名声没有祝融大,人们把火灾称为“祝融之患”不是没有依据的。于是,就有了用祝融代替火灾一词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