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的震颤 时代的先声/董信义

灵魂的震颤 时代的先声/董信义

2022-01-28    13'11''

主播: 💘莫非

261 3

介绍:
灵魂的震颤 时代的先声 ——读诗人杨生博抗疫诗作 董信义 诗人穿越历史、守望时空,倾听天地嬗变的真声,洞察人文、自然、社会发生的巨变,倡导昂扬的精神、弘扬时代的先声,是一项神圣而光荣使命。 面对突如其来的德尔塔,面对人的肉体和精神遭遇围困和打击的时刻,在抗疫战役的逆行军中,坚毅者、勇敢者、冲锋者的不仅仅有白衣战士,还有社会无数闪光的力量。 正义、尊严、良知在、文学和诗人在。 “走的时候,您微笑着/整理了一下我的衣领/我穿着防护服/一直朝前走,没有敢回头,/我知道,父亲脸上的皱纹很深/但热泪已经泛滥,流”(《出征》) 寥寥数句,足显义不容辞,饱含真情。一个走向逆行队伍的抗疫者,心里满含对亲人的眷恋,心怀苍悲、大爱,依然迈出坚毅的步伐。诗人的心随之而动,似乎自己就站在其中,感同身受,舍我其谁? 诗人敏思、捕捉战疫中的的个体,从中看出人面对疫情的不屈和对未来的期许,爱在雪花飘起的圣诞之夜散发着迷人的光芒。“一个小孩/走到了她的面前/张开口,呼出一个啊字/她单膝跪地,微笑着/为这个小孩/做了核酸检查/这是飘着雪花的圣坛之夜/我相信,天使来到了人间/”(《天使》) 诗人见证着这个特殊而悲情的时期,一个忧患而焦虑的时期,一个渴望和守望的时期,他没有悲优,只有与民休戚与共,只有在战疫的烽烟中察亮眼睛,与成长中意志、品质、思想共同迎来曙光。“我,从来都不是自己的\我只是,一道太阳发出的光\黎明前空气凝结的一颗露珠。”(《成长》) 诗人是一个知性而哲悟的人,一个对诗有着独到把握和调动的智者。他不仅仅是诗的孕育着,也是诗的催生着。在孕育与催生的过程中,把自己沉浸在生活的律动中,没有生活的触动和召唤,没有生活的触电和撞击,就没有诗的颤动和飞翔。在迎来解封的喜悦时刻,诗人写到:“我们都成了一朵浪花,当大门像潮水一样大开,便呼啸着,奔涌。我们漫过大道,波涛汹涌,我们漫上大桥,像舞动的长龙。。。。。。”(《解封》),这心情、这情绪、这令人喜悦的文字,足显诗人的爱与呼唤。 我们深知这个令人窒息、苦闷、焦虑、无望的瞬间忧思,考验着人的耐性、毅力、勇气,也明白需要一种奋起、高昂、激扬的声音催人走过阴霾。灵魂在这种考验中寻求燃烧,诗人在这种考验中振翅高呼。 诗人明白自己的使命,深知诗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传递时代的声音,为时代而歌,为人民而歌。愿望是美好的,歌者乃心之声,魂之舞,如何真正站在时代的高度,引领时代的风尚,是诗人始终需要思考和拷问的。诗人杨生博深知此道,作为新归来诗人的代表,他经历了长期的沉积、磨炼、思考,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他没有回避,没有半点迟疑,毅然决然走进逆行者中间,或者站在疫情的泛滥的潮汐中,抓住阵痛、捕捉闪光、营造美好,把希望和碧蓝天空给予渴望明朗的人,使诗歌的光焰照亮了渴望平和、幸福、快乐的人民。 在迎来解封的日子,诗人满怀深情写下了一组超乎寻常的长诗《风的喜悦》。诗总共写了五节,第一节诗人激动地写到:“门大开了,一股风向外奔涌/这股风,搬起了命运分解时的沙粒,但生命的根,没动/这股风,搬走了生命脆弱时的长吁短叹,但信念的远方,没动/这股风,催枯纳朽,搬到了一切祈祷的神灵,,但信仰人民,没动”诗人在振奋中调动起自己的感观、知性、敏性和穿透时空的悟性,把一种酣畅喜悦的快感渗透在文字的角角落落,似乎土地在萌生力量,天空飘来云朵,远山呼唤河流,彼岸摇曳夏日之花。当我沉浸在这组诗境中的时候,我随手写下了下面这段话:这是一组震人心魂的优秀诗作,是诗人灵魂闪光的峡谷穿透的风,是诗人眼睛慧神时引出的风,是诗骨缝砰裂时咆哮的风,是诗人思想深邃时狂吹的风。听来人在喜悦、昂奋、坚毅中走向崇高。心在豁达昌明中迈向高岗。诗人在无数抗疫诗作中显现的才华和诗先觉意识令人深感喜悦。诗人完成了一次跨栏式飞跃,实现了自己隐伏时潜在的爆发,给诗坛一个响亮的炸雷,思味过后,便是久远的彩虹。 诗人杨生博,在自己的创作历程中,化灵性、激情、美感与神奇,使得他的抗疫诗作如猎猎旌旗,激越灵魂、超拔意象、促人奋起。诗不仅仅是诗人心灵的歌吟,灵魂的震颤,在默化和养神的瞬间,更是时代的先声。 这是诗人的使命,更是时代的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