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元任吟咏
江苏常州吟诵调
《静夜思》不简单。
它在内容上,吟咏的是思乡。中国是农业文明,中国人安土重迁,思乡是中国人最重要的情结之一,这个主题,不可谓不重大。但是,这只是第一层。在思乡的背后,是孤独。孤独这个主题,是西方文学的传统母题。从亚当夏娃被上帝赶出伊甸园,孤独就一直是西方文学反复抒写的对象。中世纪的流浪汉小说、李尔王、鲁滨逊漂流记,一直到卡夫卡小说、萨特的《禁闭》、百年孤独……。西方人的孤独源于隔阂,所以萨特说“他人就是地狱”,马尔克斯说那个家族百年孤独是因为他们太孤傲。中国人的孤独是不一样的。屈原“众人皆醉吾独醒”的孤独是忧心母国,杜甫“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孤独是思念亲人。中国人的孤独恰恰来自对群体的眷恋。
《静夜思》的孤独来自思乡。在安土重迁的中国古代,只有两种人会主动离开故乡:商人和文人。“商人重利轻离别”,商人是为逐利游走四方的,而文人是为求道、行道而漂泊异乡的。现在总有人把中国历史阴谋化,把中国文人功利化,嘲笑他们是为了求官才抛家舍业的,还往往沉沦下僚,郁郁不得志。那种文人当然是存在的,但绝不是文人的主流。李白一生多次投军,遍干诸侯,被欺骗、被冷落、被逮捕,被流放,都矢志不渝,难道只是为了个公务员职位?“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这才是李白的理想。现在为了一份好工作就背井离乡汲汲孜孜的人可不汗颜!李白一直是中国文人的榜样。汉诗中有大量的羁旅情愁、游子思妇之作,表面上看都是凄凄切切的,但在这些作品的背后,隐藏着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暗含着中国文人安世济民的社会责任感。所以,思乡是一种坚强。思乡为什么不回乡?因为大济天下的理想还没有实现。先天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所以中国文人一看到这首诗,就会勾起一连串的联想。从思乡到孤独到高洁的情操,这首诗背后的内涵不可谓不深刻。
如果我们把《静夜思》理解到这里,那才算是传承了文化,传承了这份中国文人的精神。如果仅仅说是思乡,那真的太单薄了。我们当然不知道李白当时吟咏这首诗的旋律,但是,千百年来,人们都是按照统一的吟诵的规则来吟诗的,字音可能略有变化,旋律可能不同,节奏可能不同,但是该长的还是长,该短的还是短,该高的还是高,该低的还是低。后世的吟诵基本上可以反映出李白吟咏的味道。
现举戴学忱先生的吟诵调为例,这是她家传的调子:
6 i 6 i 6 6 — 6i 5 0 6. 5 6 5 23 23 2323
床 前明 月 光
3 5 3 0 2 1 6. 1 6. 5. 6. — — —
疑 是 地 上 霜
6. 1 2 6 5 5 6 5 53 0 0
举 头 望 明 月
5 3 5 3 3 2 1 — 6. 5. 6. — — —
低 头 思 故 乡
这个吟诵调,准确地表达出了每个字的声调,这就是依字行腔。在古代,吟诵是老师用来给学生正音、识字的,当然要字正腔圆。此外,这个调子,还准确地传达出了四句诗的关系,即依义行调,第一句上,第二句下,第三句起伏,第四句平低。这个吟诵调把anɡ韵也拖的很长,表现得很充分。第一句还拖长了“前”字,为什么呢?因为“床前”的地方很大,先得把这块地方圈好,然后月光才下来。吟诵,就是如此完整深入地用声音来表达诗歌的。
——徐健顺《吟诵概论》
更多吟诵资讯请关注“我爱斯文”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