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那年少轻狂的一点娇羞啊~
如斯黑历史大爆料啊~
看一看瞧一瞧嘞~
顺手关注一波点赞一波评论一波嘞~
关于旧物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这首诗接触的比较早,小学的时候就已然背得滚瓜烂熟了,尤其是最后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王谢,最为人所知的是指六朝巨室王导、谢安两家。小说《凤囚凰》里的王意之就是这王家人。
本来这两家燕子很多,家族十分繁盛,“乌衣”便是达官贵人身上的服装。可是到了唐朝,燕子皆“飞入寻常百姓家”,家族没落,于是有了刘禹锡的这首词,来感慨物是人非。
我很喜欢“乌衣巷”这个词,没去江南以前,我一直很憧憬那边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的风光,我一直有一个执念,江南的房子皆是泡在水里的,江南的风景皆是“小桥流水人家”一般静谧的。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去了浙江以后,我的执念破碎了。
但也不是完全的支离破碎,至少在乌镇,我看见了泡在水里的房子。emmmmmmm……但人太多了,不静谧,很吵。
不过旅游是一码事,历史是另一码事,这我还是懂的。
乌衣巷还有一个梦一般的传说:南宋时编纂的《六朝事迹编类》,称诗中“旧时王谢堂前燕”乃是误笔,原是“旧时王榭堂前燕”。榭是木字旁“水榭歌台”的榭。南京曾有个名叫王榭的人,以航海为业。海船失事,他误入乌衣国,娶妻生子。后来,王榭独自返回故乡南京,为了怀念乌衣国的时光,便将所住的巷子更名乌衣巷。
总之,无论哪种说法,取的都是一个物是人非的意思。
《乌衣巷》这首诗比较直白,这里就不画蛇添足了,我今天想谈的话题,是旧物。
说到旧物大家并不陌生,有人可能立刻就想起自己家的传家宝了,有人可能会想起某交换闲置物品的App,有人可能会回忆起小时候玩过的“跳蚤市场”。
我小时候,学校搞活动也挺喜欢“跳蚤市场”的。我还记得当时班长抓几个“壮丁”过去,拎着个麻袋就过来了,顺着一桌一桌的收东西。麻袋里的东西可多了,各种奇奇怪怪的,书和字典比较多,还有小姑娘的喜欢的小精品。还记得有一年学校推荐了一本书,要求每个人都要买,那本书又确实有些艰深,看得让人犯困,于是那年的“跳蚤市场”里,竟然有五分之一的人拿来了那本书!
另外有一次,我看上了同学的一个小烛台,粉红色的,分上下两层,蜡烛就放在下层,很是好看。我就拿一本书去换了。结果那个妹子特实诚,连换带送,送了我一个笔筒,结果现在,笔筒都用旧了,烛台还落着灰,一次都没用过。
除了记忆中的“跳蚤市场”,家里的旧物也很神奇。
譬如说我爸珍藏了好多不计其数的诗集,对,就是出自他本人之手。我妈吃醋一样酸溜溜地告诉我,说我爸在遇见她之前才情喷薄,外号“诗人”,遇到她之后不知怎的,就几乎不写诗了。
我悄悄看过我爸的诗集,蓝色圆珠笔写的,纸质不算太好,导致印痕比较深,字迹有些青涩,但超过了格子,带着一种年少轻狂的霸气,隐约记得第一首写的是他做了个梦,梦见子弹穿过了敌人的头颅云云。没想到我爸温文尔雅的外表下,藏了一颗如此霸气的心。
我外公那里收藏着我写的第一首诗,5岁写的,我都有点不好意思说,它和骆宾王的《咏鹅》倒有异曲同工之妙,就是呃……直白。非常的直白。
前面两句赞颂了一下没有雾霾的蓝天白云,后面两句我至今都还记得“我的左边有你,你的右边有我。”
可以了,我觉得说完这句话,我以后就别混了……
我一直对古代的一些东西充满好奇,比如说什么飞檐斗拱啊,木桥石桥啊,刀币贝币啊,等等等等。我本就是一个感性的人,站在博物馆里,立于桥上,亦或是置身于亭台楼阁间,皆是全身上下热血沸腾。
我特别喜欢观察一些小东西,比如说檐角悬挂的铜铃,风一吹就泠泠作响,听起来身心甚为舒畅。我妈则是喜欢亭台楼阁屋檐上的脊兽,她说这些小兽颇有灵气,古时候用它们来传信。
如今我总算相信了一句话,就是万物有灵。人总觉得自己是最有灵气的东西,或者再广一点,用生物书上的话来说,就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方更有灵气,其实不然。
有些东西你看它是死物,别人看它却觉得叹为观止,有些东西你能笑得捧腹,别人却早已老泪纵横。
旧物,就有这样神奇的功效。你或许多年不会想起它,但一看到它,登时会有醍醐灌顶之感。私以为,那是蕴藏在时光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