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换手机啦!
嗯,正在和新耳机磨合中,大家多担待
又是一首中英对照的诗!
鼓掌
大家记得转评赞哦!❤️
别忘了关注我的微博:尘雩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No Man Is An Island
No man is an island,
Entire of itself.
Each is a piece of the continent,
A part of the main.
If a clod be washed away by the sea,
Europe is the less.
As well as if a promontory were.
As well as if a manner of thine own
Or of thine friend's were.
Each man's death diminishes me,
For I am involved in mankind.
Therefore, send not to know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It tolls for thee.
John Donne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约翰•多恩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可以自全。
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
整体的一部分。
如果海水冲掉一块,
欧洲就减小,
如同一个海岬失掉一角,
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领地失掉一块
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
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
因此 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
它就为你而鸣。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是十七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的著作。约翰是一位极有创造性的诗人,他的诗不落窠臼,他本人也曾就读于牛津和剑桥两所高校,才思敏捷,才子名号可见一斑。
这首诗的语言纯朴,没有过多的修饰,也没有浮华的雕琢,但是自成一种韵味。
这是诗人的沉淀之作。诗人晚年时期,当时的伦敦瘟疫肆虐,富商豪绅为躲避瘟疫,不惜远离家乡,这首诗或许表达的正是诗人对家乡的不离不弃,坚决与家乡共患难、共生死的信念。
诗中提到了大陆,提到了欧洲,提到了人类,这样大而空泛的概念却不令人感到难受,不让人觉得诗人是站在一个制高点俯视人类,悲悯众生,不是如尼采那般“站在山顶上俯视众人的忧伤”。他是一种近乎口语化的表述,我即是众生一员,我心忧众生,可我也活在众生。
当一首诗剥开华丽的外表之后,剩下来的东西才是它得以流传千古的理由。
约翰的文字里透着一股沧桑,让人觉得脑海中有一个沙哑悠远的男音在一遍一遍轻轻吟唱,他的声音会讲故事,可就算从没听说过他的故事,那声音本身也足够震撼。
诗人的心境并不是大无私的一味祝福,他虽然心中有人类,但是却也多次提到消亡。“washed away”“diminish”,诗人总是不断的想起残缺的海岬,消失的土地,失散的朋友,他看到了生命陨落,一如流星划破天际,什么也没有留下。他知道雁过无声的痛苦。
那时的伦敦就像一场黑白电影,电影里的百姓流离失所,横尸遍野,人们的眼神不在再澄澈,反而充满了无助与绝望。
或许是他想安慰亲人朋友,或许是他意识到人生到底不过就是一场逆旅,所有人皆是殊途同归,奔向死亡,他的心绪不平,可也不激荡,这才是这首诗的撕心裂肺所在。
无爱之人不可为诗人,薄情之人不可为诗人,寡义之人更不可为诗人。这首诗的最后一句:“请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而鸣”直指人心。
这句诗或许为那些为了躲避瘟疫而远离家乡的人而写,但我觉得不是。诗的前面是一种暗流的感觉,平平淡淡的外表下,有一种忧郁,一种大义,而如果这样理解的话,他就变成了一种毫无来由的指责,与前面“暗流”的感觉格格不入。它或许是为了诗人自己而写,也就是众生的角度。丧钟为众生而鸣。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私,都有自己的恐惧,用《奇葩说》辩手黄执中的话来说,人是最擅长把自己处境合理化的动物。
什么意思?黄执中当时举的一个例子,有些受到侵害的女孩子她会告诉自己说,我是爱他的。她把自己的处境合理化,想让自己内心好受一点。
同样的,病痛压抑中的伦敦,苦难压抑中的众生,为了合理化自己的处境,编出一个个谎言,或是选择逃避,离开不舒适区。
丧钟究竟为谁而鸣?我想,为众生而鸣。
当然,也有人说,从这句诗里看到了一种释然,本觉得自己是弱者,到头来,才发现众生皆如此。就像人生的执念一样,有些时候,与其说是执念解不开,还不如说,是你把自己逼得太紧。
生死面前,众生平等。
海明威看了这首诗,写了一本书,取了这首诗的最后一句,书名叫《丧钟为谁而鸣》,探讨的就是生死、个人与人类的问题。
这是如斯推荐的第二首英文诗,还是那句话,仅代表个人观点,感兴趣的小耳朵可以在留言区跟我探讨一下。记得转发、点赞和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