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壮在《失控的校园暴力》里告诉我们,家庭环境对校园暴力的发生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作用。家长某些不当的行为可能对孩子产生终生的影响。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容易对孩子的暴力行为提供滋生的土壤呢?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似乎很多案件的发生都在指向一个特定的群体:留守儿童。印象中“留守儿童”离我们非常遥远,他们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生活在农村,过着相对贫困的生活。而事实上,由于现代工作压力,很多双职工家庭的孩子正在成为新的城市“留守儿童”——父母忙于工作,孩子从小由老人或保姆带大,生活衣食无忧却缺少家庭关爱。
由于父母未能长时间陪伴在孩子身边,对孩子的教育往往会走向另一个极端,我们对此进行了三个简单的总结:
1溺爱型:父母过于溺爱孩子,当孩子教育出现任何问题时盲目将责任推给学校、老师。给孩子优越的金钱、物质生活来弥补父母缺失。很多孩子从上幼儿园起家长就向他们灌输不能吃亏,以牙还牙,以暴制暴的观念,从而使孩子的人格极易出现缺陷。而决大多数的独生子女都有极为强烈的自我中心主义倾向,缺乏社会合作意识,不懂得理解。受到挫折时容易引起情绪上的冲动和愤怒,因而产生对一定对象的报复和攻击行为。马卡连柯曾说:“父母象牛马一样娇惯出来的孩子,不是家庭的叛徒,就是社会的暴君”。
2专制型:父母非常自我,不给孩子空间,对孩子采取极端的压制措施,相信“棍棒之下出孝子”,遇到问题常会采取打骂的措施。这类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一般较高,且倾向于采取棍棒方式来督促子女成才,结果子女耳闻目染的是父母的暴行,不知不觉中沾染了暴习,遇事即想到用暴力解决。
3放任型:父母不对孩子的行为加以干涉,采取纵容、默许的态度,对孩子甚至不闻不问。这种态度极易使子女出现沉重的心理压力,而孩子在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同时缺乏排解心理压力的手段和场所,于是变得自暴自弃,放荡不羁,形成攻击性人格。一旦在学校中有合适的机会,就会大大出手,成为暴力中的主角。由此可见,教育方式的偏颇有时会对孩子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不当的家庭教育易造成孩子性格、人格的扭曲,是他们具有潜在的暴力倾向,一旦条件成熟变会成为校园暴力的“元凶”。
二、家庭暴力行为的影响
我们总说,孩子就是家长的一面镜子,有什么样的父母便会有什么样的孩子。当孩子长期处于家庭暴力的环境中时,难免会出现“暴力可以解决一切”的思想。
三、家庭经济情况的诱发
经济问题是诱发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有暴力倾向孩子的家庭收入较低。较差的家庭环境使孩子容易被其他同学“瞧不起”,长期处于自卑、压抑的精神环境之中,显现出较强的叛逆性和报复性。
四、家庭结构的残缺
上海市社科院孙抱弘研究员认为,家庭结构的缺陷等问题家庭,会给青少年的身心产生不良影响。如单亲家庭。随着时代发展,单亲家庭越来越多,由于单亲家庭的特殊气氛,子女容易引发异常心理。更有一些离异者双方都不愿意担负抚养子女的责任,将子女抛向社会,这些孩子要么受生活所迫,要么出于报复心理,在学校易发生暴力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