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重读丨爱情,女人的七寸——重读简·奥斯汀

经典重读丨爱情,女人的七寸——重读简·奥斯汀

2015-09-03    15'03''

主播: 读书有疑

3941 165

介绍:
文/赵晓璃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读书有疑”(doubtsinreading)原创首发,转载请与后台联系,无授权转载一律投诉到底!当然欢迎大家把文章转发到朋友圈和更多人分享。 “我们都不能回避对爱情的态度,因为我们仍有七情六欲”——题记 一、得不到,故而念念不忘 好的爱情是什么? 有一种说法,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 简·奥斯汀在喧嚣的红尘中执守着内心,她很清楚物质在爱情中惊人的作用,于是她把所有对现实的观察与思考付诸笔端,她作品里的爱情甚至透着一道冷冷的光,像是黑暗里的一道闪电,那么犀利,足以灼痛每一个对爱情有执念的男人或女人的心。 读完她的《傲慢与偏见》,我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她的作品像是一杯薄荷茶,让人警醒甚至不寒而栗。 是什么让好端端的爱情变得如此错综复杂? 从人类社会财产私有制开始,人们的爱情渐渐变得不再那么纯粹了。一桩爱情更是涉及到各种家庭关系及社会关系,家族利益的制衡使得人们对爱情的期许渐渐失去了应有的份量,爱情更是以一种惊人的速度未老先衰,不堪重负甚至步履蹒跚。 爱情原本是有力量可以冲破财富的桎梏以及世俗的羁绊,然而贫富的差异却远远没有表面上看起来的那样简单。很多时候,贫穷是渗入到骨子里的。例如《傲慢与偏见》里的伊丽莎白,即便外表再优越思维再活跃目光再敏锐,她依然无法摆脱从小到大因为贫穷印在骨子里的深切的自卑。 财富意味着什么?在俗世中,它意味着一辈子的生存无忧。生存无忧意味着什么?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早就向人们揭示了一条近似冰冷却又坚硬无比的道理,那就是只有人们在解决了生计问题之后,才可能有闲情逸致去欣赏艺术、去提高修养、去阅读思考、去提升品味,等等。一言以蔽之,就是当生存不再成为人们的困扰,人们才更有可能活得像个人。 作为承载生儿育女主要职能的婚姻前提,爱情究竟是一种感觉还是多方面利益的制衡? 爱情从来都不是平等的。你不得不承认,古往今来,容貌外表在爱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倘若一个女孩长得漂亮甚至惊世骇俗,在恋爱方面就会比同龄女性拥有更多的资源选择,但这未必代表一定会有好的婚姻;当然如果这个女孩美貌与才智并存,即便没有生存的一技之长,通常在爱情方面就会比别人更加多姿多彩,甚至就此谋得一份不错的婚姻。 爱情是什么?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前言里说:“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 飞蛾扑火般的感情,多会将女人带入无劫不复的悲恸与漩涡,像是一双冰冷有力的大手,死死扼住女人奄奄一息的喉咙,让人痛不欲生。 现实中的简·奥斯汀本人有过一段初恋,通过《变成简·奥斯汀》这部影片中我们不难发现,或许在她的心底,她倾向于将这份初恋描绘得荡气回肠,然而事实上,奥斯汀的初恋男友显然现实得多,他并没有足够的勇气像电影里演绎的那般爱到有足够的勇气与之私奔——他对她有好感,但这种感情并不强烈,并没有产生足够的力量让他与世俗决裂,现实中的勒弗罗伊如家人所愿地娶了个大家闺秀,还成为爱尔兰最高法院首席法官。直至晚年,他才向侄子坦言,曾与一位作家有过一段“少年之爱”。 仅此而已。 从作品中不难得知,我们的简·奥斯汀显然对这段恋情念念不忘,甚至她的作品里都深深打上了这段感情的烙印。《傲慢与偏见》里的伊丽莎白就是她自己的投射,而那位达西就有这位初恋情人的影子,在那部作品里,简·奥斯汀终于行使了一个作家至高无上的权利,那就是依据自己未完成的心愿让这对男女一个放下了傲慢一个放下了偏见,终于有情人终成眷属。 难怪有人说,女人的软肋在男人,而爱情恰恰就是女人的七寸。 二、爱情更像一种心愿 当你走在大街上,看着过往的成双结对,你不能眼睁睁否认爱情的存在。你我都生活在现实中,而简·奥斯汀的小说无疑是真实生活的折射。 简·奥斯汀虽然有些年代久远之嫌,然而她的作品和生活紧密相连,所以即便今天读来,仍然是经久不衰的爱情经典。 在如今我们的生活年代,“爱情”早已沾染了贬义,无端变得乏味而狭隘。爱情更是以一副千般算计百般计较的嘴脸向人们露出面目狰狞的一面,每个人恨不得可以练就一颗七窍玲珑心,对爱情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恐惧与不安。 在简·奥斯汀另一部著作《理智与情感》里,就有一位叫玛丽安的女子,她聪明灵慧并多愁善感,年轻时更是像所有女孩一样,对爱情抱有浪漫色彩的幻想—— “他必须和我情投意合,我们必须醉心于一样的书,一样的音乐。”并且在书里,她很快与威洛坠入爱河,她认为爱一个人就要贡献出自己,甚至不期待任何回报。但她万万不曾想到的是,自己如此热切的爱并未能唤起对方的爱。不久,威洛对财富的欲望让他果断抛弃了玛丽安,一度让玛丽安伤心欲绝。 如果说爱情多是一场生理本能的冲动,那么一旦离开了理智的控制,无疑就是一场弥天灾难,让人防不胜防。 玛丽安也许不明白,爱一个人不仅是一种强烈的感情,更是一个诺言,没有责任的牵引与理智的控制,势必来得快去得也快。 如果说爱情是一种个人体验,那么每一场爱情哪怕失败的爱情对于个人而言都无法替代——因为我们只能通过自己获得这种体验。在一场一场看似荒谬甚至苦痛的爱情里,直到我们发现了我们自己,那个不曾受过创伤的理智尊贵的自己,并成功将理智带入情感,我们会获得不可思议的成长,变得成熟而稳重,富有责任感,学会节制,专情而不滥情,最终我们的爱情在理智的浇灌下,最终开花结果。 三、理性与感情的艰难制衡 读简·奥斯汀,感觉更多的是她自己或是一个在理性与感性之间艰难走着钢索的女子。 太多感性,有时候会在爱情中死无葬身之地;太过理性,有时候会让爱情遭受极大的惊吓,落荒而逃。 爱情故事里,一开始各种看似高冷的女神最终还是跌入凡尘,一层层扒开神秘的外衣之后,少了很多仙气,却徒增了很多人间烟火气,挤兑了人们心中的各种幻想,并且尝尽各种苦难。 比如与牛郎隔着银河向往、永世不得重回天界的织女,比如一直被法海压在雷峰塔里近千年的白娘子。爱情的美学近似残酷,你会发现人类文明在进步,科技在发展,唯独情感竟是千年没有进化。 或许人生原本就是因为无休无止的欲望而变得危险横生多灾多难。几乎所有的女人都想在一出唯美的爱情里为那个不知名的挚爱保留一个完整的自己,然而造化弄人,当尘世中的磨难与风雨将女人吞噬于社会化的洪流中,到头来谁也无法免俗——曾经的爱情还在你心中完好无缺吗? 《傲慢与偏见》里,伊丽莎白的闺蜜夏洛蒂一定也憧憬过完美的爱情,然而到最后,等了好久没有意中人出现,她实在难以抗拒世俗的压力以及对贫穷的恐惧,选择了能给她带来安稳后半生的科林先生。 是的,能遇到心仪的对象展开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是很多女人深切的渴望,然而也有太多太多的人感情生活一片空白,不但没有拍拖,甚至连暗恋的对象也没有。生活不是小说,不是每个人都能像伊丽莎白那样遇到生命中的达西,甚至作者本人也并没有和心中的达西有情人终成眷属,但很多人却像夏洛蒂那样,到了该结婚的年龄,嫁给了一位科林先生。 究其原因,男权社会下的女性倘若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在爱情中必然会产生过分的依赖性,她始终是卑微的,甚至是以一副乞讨的姿态向外索取,向外抓取。唯有自强自立,才可能在爱情中真正像一个人那样,昂首挺胸,找到肩并肩的另一半。 四、止于爱情,她成为了她自己 简·奥斯汀将在现实中无法得到的美好倾注在小说里,在一个又一个大团圆的结尾里,给自己圆了一场又一场原本缺憾的梦。 毛姆在读书笔记中这样评价简·奥斯汀:“一部作品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并不在于批评家的一致称赞,也不在于教授们的分析讲解或者大学课堂里的悉心研究,而在于历代读者能从中获得乐趣和教益。”现实中未能踏入婚姻殿堂的简·奥斯汀,她的作品也最终止步于爱情。 “在一个以物质消费为最高准则的社会,爱情是罕见的现象,只有那些不甘心同流合污者才能做出有效抵抗。”简·奥斯汀后来成名了,尽管没有获得丰厚的酬劳,并且后来她拒绝了一位富人子弟的求婚,然而她对于内心爱情原则的坚守,也让后人肃然起敬。 我们内心都渴望成为那个独一无二亘古未有的自己,甚至巴不得遭遇的爱情也是旷世罕有,然而正如简·奥斯汀那样,她能成为后来的自己并不是她能够主观控制的,现实的命运轨迹有的时候就会脱离自身本来要做的那个人。 或许,这就是生命的厚重。有很多今天没能遂你愿的,或有一天当你蓦然回首时你会惊诧地发现,恰恰是过去种种不如意不随顺伴随着岁月的积淀,如沙子进入蚌壳中一样,在痛苦中日积月累,最终成为皎洁明亮的珍珠,让你成为了最终的那个自己,让世界为之侧目。 或许,我们真的看错了爱情,却反说爱情欺骗了我们。 作者简介:赵晓璃,会计培训师、专栏作者、瑜伽达人。自媒体微信公众号“璃语”(crystal_words) 读书有疑 微信公众号丨doubtsinreading 投稿信箱丨doubtsinread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