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日在读一本散文集,汪曾祺的《旧人旧事》。
我是爱看散文的。不过我也认识一些人,他们看书,但是不看散文,觉得无聊,浪费时间。我认识另一些人,他们看书,不看小说,也是觉得无聊,浪费时间。当然,还有一些人不读诗,读不懂,当然就更无聊,更浪费时间。
我自己不读成功学的书,也是因为觉得它无聊,浪费时间,或者更准确的说,觉得没有价值(或者应该说“对我而言没有价值”)。
这是个蛮有意思的问题,我们来讨论讨论。
先放大一点:读书有没有价值呢?
咱们都认同,读书有价值,否则也不会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抱着课本了,人类文明至此,可不就是靠着书本传递下来的吗?
那么,把范围收小一点:文学有没有价值呢?
这一回,肯定有很多人会投反对票。我遇见过许多人对此有疑问,他们的问话是:读书有没有用?其实他们大多数想问的是读文学书有没有用,但是没有把这两者区分开。那么,读文学书到底有没有用呢?
有人说,读书可以使人的容颜发生改变,这一说法吸引了不少女同学,其实是夸张,人丑还是丑,读书在这方面没有手术刀好用。但这一说法其实的意思是,读书会熏陶一种气质,让人的样貌镀了一层膜,会发光,但这也存疑。
另外有人说,读书可以丰富我们的生命,一种是视野上的,虽然没有出门,但是已周游天下;一种是内涵上的,遍历各种人生、故事,人的心会变得更厚,情感更细腻,更懂得美,也更知道善。
我说,文学可解我的孤独。这也是一着大用。
各种说法还有许多,看来文学是有价值的。我们假设先同意了这一点,那么,范围再缩小一点,散文价值何许?
汪曾祺的画
相比小说,散文地位微小。小说的虚构,让读者更容易体会到激情,散文则比较困难,特别是那些专注于花鸟虫鱼的闲适散文,有个什么卵用呢?
我曾回答过这个问题:
散文真正的好处,是在它抓住时间,那些放在记忆里会被吹散熄灭的故事、情绪,被文字定格下来,从时间的河流中提取保存,脱离控制,对自己是一种满足和交待,对他人,更是一处别样的风景。人与人,生活与生活,相同又不同,散文提供了这些微妙的差别,并且永无止境的持续下去。
这段话,更多着眼在写作的那一方,就像朱天文说的,“生活当中……稍纵即逝,除了提笔,几乎没有任何方式可以留住。若有所谓写作动机,或者我为的就是这个。”
写作,特别是散文写作,叙事记人,抒情状物,都是抓住时间的手段,这对于写者当然大有意义。
那么,对于读者呢?
我以为,一方面是内容本身。比如经由写吃的一篇文章,知道了一种食物,一种做法,或者由一篇忆旧文章而知道了一个人,我们对这世界好奇,会为许多新鲜事而兴奋。另一方面是语言,文学的语言本身即是内容,语言中,有美,而我们渴求美。
可以拿绘画做个类比。一幅梵高的《向日葵》放在我们眼前,好漂亮,向日葵是内容,梵高的笔触、用色是展现这个内容的形式(语言)。当我们看到这幅画,我们不可能只看到向日葵,而看不到形式之美。
文学也是一样,欣赏文学,不仅是欣赏内容,也欣赏形式。所以,看散文,很重要的一部分,和读诗一样,是读语言。
汪曾祺
语言不一样,写出来的东西就不一样,美就不一样。汪曾祺的语言就很不一样,曾有评论家说:汪曾祺的语言很怪,拆开来没什么,放在一起,就有点味道。他的句子大都短峭、平实、朴拙,文字直白冲淡,像在水里洗过一样,干净。
这正是他语言的特色,语言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点美感。鲁迅的语言和汪曾祺的语言就很不同,鲁迅像山,奇险的高山;汪曾祺像水,江南的秀水。
但在读完了《旧人旧事》之后,我发现,在这所有之外,还有一层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作者。小说的作者和小说是可以分开的,但是散文作者和他的散文是一体的。我们通过一个人的散文,会在很大程度上认识这个人,读得越多,认识得越深。于是,他成了你的老师、朋友,可以充分沟通,并且永远不会消失的朋友。
我喜欢散文,是因为我喜欢人,喜欢生活,喜欢人间烟火。当然,我喜欢汪曾祺这个老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