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同时对渐行渐远的熊猫背影开枪,
两枪都命中,它应声而倒,
但又爬起身,
跑进浓密的竹林。
我们知道他逃不出我们的手掌心……”
1929年,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的两个儿子
Kermit 和 Theodore Jr.
来到了中国四川宝兴县,
他们打着“科学研究”的幌子,
未经任何人同意就射杀了一只大熊猫。
两人原计划将大熊猫偷偷运往美国,
但在漫长的运输过程中,
大熊猫染病去世,
于是罗斯福兄弟把它做成了标本,
被收藏在芝加哥自然历史博物馆中。
作为第一个射杀熊猫的西方人,
当时的美国媒体曾不遗余力地
鼓吹着他们“壮举”。
罗斯福兄弟甚至还出了一本
名叫《追踪大熊猫》的书。
此书一经出版,
便受到了美国以及西方人的热捧,
一时间激起了很多人
想要亲手狩猎大熊猫的兴趣。
此后,
西方不少探险家都来到了四川,
而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
西方人与大熊猫的渊源,
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
1869年,
法国来华宣教士谭卫道
(Fr Jean Pierre Armand David)
在一个猎人家中看到一张
“极好的著名的黑白熊的外皮”,
他在日记中写道:
自此以后,
大熊猫这一物种正式为生物学界所知,
谭卫道也成为
将大熊猫引入西方科学界的第一人。
大熊猫的英文名“Panda”
也是由他命名而来,
据说因为谭卫道的名字缩写P.A.David
恰好与Panda谐音。
那时的大熊猫对于西方人来说,
还是一种完全陌生的新型动物,
不少西方探险者
把找到这种秘密的动物当成新的挑战。
据资料显示:
仅仅是熊猫标本,
并不能满足西方人对于大熊猫的探索欲,
越来越多的西方探险者
为了将活着的大熊猫带往自己国家
无所不用其极。
而第一个完成这个“壮举”的,
是一位名叫Ruth Harkness美国女人。
1934年,
Ruth的丈夫William告别新婚两周的妻子,
只身前往中国捕捉大熊猫。
在等待“政府审批”过程中,
Ruth的丈夫却病死在了中国。
因此Ruth决定排除万难完成丈夫的遗愿。
1936年,
在中国人杨帝泽的帮助下,
Ruth找到了一只
出生仅10天的大熊猫幼仔“苏琳”。
靠一些人的帮助,
露丝得到了动物出境许可证,
上面填着她带的是
“一只形状奇异的哈巴狗”。
他将苏琳装进一只柳条筐过海关,
尽管在过海关时被扣留,
不过Ruth仅仅花了20美元
就把海关人员给买通了。
“就这样,
露丝带着苏琳登上‘麦金莱总统’号客轮,
离开了中国。”
苏琳的到来,
再一次激起了美国的“熊猫热”,
媒体争相报道,
Ruth也因此被称为“熊猫夫人”。
当时多家动物园找到Ruth,
要求Ruth将苏琳转让给他们。
Ruth开价两万美元,
之所以开如此高价,
是因为她当时正在考虑
再回中国为苏琳寻找一只伴侣。
最后,
芝加哥布鲁克菲尔德动物园
以8750美元与Ruth成交。
而Ruth用这笔钱再次从中国捕猎者手里
买了一只名为“梅梅”(Mei-Mei)的大熊猫。
这两只熊猫几乎成了动物园的摇钱树,
每天有超过4万人前去参观,
布鲁克菲尔德动物园获得了
惊人的门票收入和媒体关注,
熊猫甚至被某些动物学家称为
“二十世纪最著名的动物”。
而有着“熊猫夫人”称号的Ruth,
一时间也变得炙手可热,
接拍了无数的广告,
参加了各类新闻发布会、颁奖典礼与酒会,
美国人办的《中国杂志》也刊登了她的故事,
还登上了“最佳穿戴人物”的名单,
美国探险家协会也请求她加入进去。
在当时看来,
拥有一只活的大熊猫
无疑是一件“名利双收”的事情,
于是越来越多所谓的“探险家”
争先恐后来到中国抓捕大熊猫。
动物园也倾向于用大熊猫来招揽顾客,
当一只熊猫死去的时候,
就迫不及待寻求下一只。
在此后的10年中,
有超过16只大熊猫被成功运往西方国家。
流往西方博物馆的大熊猫标本
更是多达70余具。
其中“熊猫人”史密斯
是向国外偷运大熊猫数量最多的人,
仅在1936年到1938年间,
他就在四川汶川收购了12只活体大熊猫,
但最终只有6只被活着运到英国。
熊猫热一直持续到冷战时期,
政治问题使得美国动物园
很难从中国再买到大熊猫。
这场持续了近一个世纪
在历史的更迭中逐渐被遗忘。
现今的美帝人民
对大熊猫的追捧程度
无异于好莱坞巨星,
有专门的熊猫控网站、
熊猫基金会、熊猫旅游组织。
每天上油管看熊猫直播、
梦想是能当熊猫饲养员的人也不在少数,
很多人甚至都能认出不同的熊猫,
知道它们的亲属关系。
各种商品、周边、活动
只要和熊猫搭上关系定能大卖……
无论是凶残血腥的捧杀,
还是对可爱的拥趸,
大熊猫一直被人类的喜好所左右,
待遇也因此千差万别,
19世纪在偷渡路上被折磨致死,
而现在随便翻滚打闹,
就能萌化屏幕内外一众痴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