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秆贴画·《娄山关》

麦秆贴画·《娄山关》

2020-04-23    02'43''

主播: 古祠留芳

643 5

介绍:
麦秆贴画,又称麦秆画,它是一种源于古代中原地区的传统民间工艺,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它利用麦秆的自然光泽和材质表现景色、花鸟、人物等题材,有着浓厚的民间乡土气息。 潮汕地区制作麦秆贴画的历史并不长,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潮州及陆丰开始在当地工艺厂制作麦秆贴画,但是发展迅速,品种丰富,远销海外。工艺上也从最初的本色发展到简单的套色,再到丰富的彩色,从最初的平面发展到半立体,再到高浮雕和立体。工艺精湛 题材多样。现在,潮州与陆丰的麦秆贴画已经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潮汕麦秆贴画用料讲究,做工精细。工艺师会根据画面要求选料,然后对麦秆进行切段、去节、破开、成片,接着进行裁剪、浸泡、熏蒸、漂洗,然后通过熨烫使麦秆表面碳化,通过熨烫温度的不同,可以让麦秆在保留自然纹理和质感的同时,呈现深浅不一的色彩变化。最后通过剪、刻、编、绘、压、拼等十几道工序,将麦秆贴在底料上,这才完成整件作品的制作。 这件潮州麦秆贴画作品《娄山关》以1965年著名油画家彭斌为纪念遵义会议召开三十 周年而创作的油画《娄山关》为原稿,表现了遵义会议后红军长征的首次大捷——娄山关大捷的场景。这件作品所采用的粘贴手法非常有特色。工艺师并非将麦秆裁成细丝,而是将不同颜色的麦秆裁片,层层贴敷。这种方法充分利用了麦秆的纹理与光泽,模仿出油画笔触的质感。作者对于画面明暗、色彩、肌理、光感、空间与饱和度的处理十分到位,使得画面更富有层次感和表现力。 作品整体上不仅保留了传统工艺特点,还融入了油画的绘画技法,构图中心突出,画面饱满,同时还有着麦秆贴画特有的光泽,极具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