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桃花》【唐】白居易

《晚桃花》【唐】白居易

2017-12-31    09'24''

主播: 柳醉春烟

127 0

介绍:
晚 桃 花 [唐]白居易 [作者简介] 原文: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原文] 一树红桃亚拂池,竹遮松荫晚开时。 非因斜日无由见,不是闲人岂得知。 寒地生材遗校易,贫家养女嫁常迟。 春深欲落谁怜惜,白侍郎来折一枝。 [译文] 一棵盛开的红桃花,花枝斜垂在池水上。因为旁边有茂盛的松竹遮蔽,光照少,所以开放得要晚些。若不是倾斜的夕阳透入林中,还没办法发现这里有一棵花树,不过也只有我这样喜欢寻幽探胜的闲人,才会过来一探究竟。可惜这棵桃花长得不是地方,就像偏僻寒门的人才容易被忽视,贫穷人家的女儿通常晚嫁,是被恶劣的环境给埋没了。可怜鲜艳的桃花在这不见天日的地方寂寞地度过春天,快要凋零了也没有享受到春光和游人的赏识,今天机缘巧合被我发现,就折一枝花回去欣赏。 [赏析] 这首诗题为《晚桃花》,它不仅描绘了春深欲落晚开桃花的冷清与孤寂,而且通过对桃花的怜惜和咏叹,抒发了诗人珍爱人才之情。   首联“一树红桃桠拂池,竹遮松荫晚开时”,勾画桃花灼灼盛开、绰约动人的形象,以及桃花清幽的生活环境。满树桃花,红艳似火,它的枝桠伸向池塘水面,在微风吹拂下,轻轻摇曳,翠竹掩映,青松遮盖,桃花虽然远离百花又开放得较晚,但却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与个性。   次联“非因斜日无由见,不是闲人岂得知”,诗人感叹这美丽的花只因偶然的机缘才被人发现,若不是斜日临照,与红花相映,人们便观赏不到这“一树红桃”;若不是作者自己是一个投闲置散的人,就不会知道在这“竹遮松荫”的幽静之处,还会有艳丽动人的桃花。   第三联“寒地生材遗较易,贫家养女嫁常迟”是诗中的警句,也是全诗主旨所在。诗人把警策的议论和形象化的比喻结合起来,既显露出锐利的讽谕,批判的锋芒,又含蓄蕴藉,发人深思。因为生长在贫寒的地方,容易受到冷落和轻视,花木是这样,人亦如此。作者用贫家女儿的迟嫁,这一常见的社会现象,生动譬比,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识别人才和选拔人才的问题不应因为家世贫寒,便弃而不用,选拔人才应当唯贤是举,广为搜罗,这正是诗人要抒写的真正思想。   末联“春深欲落谁怜惜,白侍郎来折一枝”承接着第三联“寒地生材遗校易,贫家养女嫁常迟。”的议论和感慨,写出了诗人对桃花的怜惜与珍爱。他独具慧眼,折取一枝,这种与众不同的惜花之情,反映出诗人对人才问题不同流俗的见解。   这首诗借景言情,情因景生。晚放的“一树红桃”触发了诗人的创作机缘,使他生发出深长的联想与感慨。前人论白居易之诗时说:“善言情者,吞吐深浅,欲露还藏,便觉此衷无限。”(陆时雍《诗镜总论》),白居易的诗雅俗共赏,富有情味,他所运用的语言大都浅显平易,接近口语,但又十分注意语言的加工和提炼,以便使通俗的字句,表达出深厚的情致。这首诗中的“一树红桃桠拂池”、“贫家养女嫁常迟”等诗句,既自然流出不觉晦涩,又不同于生活中的口语,显然经过了诗人的选择、提炼和艺术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