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元宵》南宋·李清照
落日镕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撚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精华赏析】
“落日镕金,暮云合璧”是写黄昏景色的名句。夕阳仿佛是正在熔化的金子一样,在天边涂抹出一片亮丽的金黄色,黄昏时候的云烟又好比是一块一块连接而成的璧玉。这样的景致,真是极为鲜亮夺目了。作者反其道而行之,以乐景写哀,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情调。“落日镕金,暮云合璧”是鲜艳明丽的景色,元宵佳节是热闹欢快的节日,当夕阳西下,华灯即将照亮整个夜空的时候,更应该让心情也明亮起来。可李清照偏偏不是这样。在“落日镕金,暮云合璧”点染出明亮景色之后,她突然接了一句“人在何处”?这个问题问得似乎很平淡,可却蕴含着千钧重量。这里的“人”是指她的丈夫赵明诚。李清照自结婚以后,她生命里最重要的人就是赵明诚了,她以赵明诚的事业为自己毕生奉献的事业,她的很多诗词,都是以赵明诚为唯一读者的。他们曾经一起赌书泼茶,一起秉烛夜谈,一起踏雪寻梅,那是李清照生命中最温暖的日子。可是丈夫撒手西去,她独自一人承受命运悲怆,这种悲情就被渲染得越来越浓烈了。“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浓烟染柳是视觉的朦胧,吹梅笛怨是听觉的忧伤,一曲《梅花落》幽幽传来,送来了淡淡的春意,也送来了浓浓的哀愁。这几句先扬后抑的写法,先渲染出元宵节的亮丽风景,再烘托人物的悲伤情绪。接着再推出主题:元宵佳节。“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黄昏之后,便是灯海通明的元宵夜了。虽然这个元宵节是“落日镕金”的大晴天,天气暖和,但谁知道会不会有突如其来的风雨呢?“次第”就是转眼间的意思。“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晚年的李清照,虽然孤苦伶仃,但并非没有朋友,何况这还是一个本应该倾城而出去赏花灯的元宵节,于是,一时间香车宝马频频往来,来邀李清照出去赏灯散心的朋友络绎不绝,可是李清照却以“次第岂无风雨”为理由,一一谢绝了“酒朋诗侣”们好意的邀请。“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撚金雪柳、簇带争济楚。”这几句词听上去,好像只是李清照在回忆从前年轻时候过元宵节的欢快热闹,事实上,下片以“中州盛日”四个字领起,已经有无限的家国兴亡之感深深地蕴含其中了。词人记忆中的元宵节,不仅仅是自己开心的节日,也是举国欢腾的节日。那时,皇帝也会和万民同乐,人声鼎沸,绵延十多里。宋徽宗带领的妃子宫女们,嬉笑声听得清清楚楚,露台下赏花灯、瞻仰圣驾的老百姓可以说是倾城而出,高呼万岁。可见宋徽宗时期,汴京城是何等的“偏重三五”,当年的大宋王朝是何等的繁华鼎盛。然而,当年鼎盛一时的京城竟然沦为敌手,流亡他乡的词人一想到国家残破,丈夫英年早逝,怎不令人痛断肝肠!又怎么可能还有心思,像当年一样,打扮得漂漂亮亮,开开心心去赏花灯、闹元宵呢!“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如今憔悴”一笔敲醒了沉浸在回忆中的词人,当年簇带济楚的少女,如今已变为两鬓斑白、头发蓬乱、憔悴不堪的老妇了。岁月流逝无情,国难家事的沧桑变化更让人唏嘘不已。“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再起波澜。“怕见夜间出去”是对现在的元宵节持有一种排斥的心态,因为过分强烈的今昔对比给词人增加了更多的痛苦。但是她内心深处对元宵佳节的热闹并不能完全释怀,甚至潜意识里还暗暗希望,能不能借元宵节的欢乐气氛冲淡自己长年以来郁积于胸的愁苦呢?“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真是一个两难的选择。词人在彷徨良久之后,最终决定透过帘子,感受一下别人的欢声笑语。室内室外只有一帘之隔,却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热闹是别人的,而“我”却什么都没有,沉痛到了极致。通过今昔对比,用往日的繁华热闹反衬出今天的憔悴失意;又通过别人和自己的对比,用别人的嬉笑欢乐来反衬自己的孤独悲凉,正可谓“以乐景写哀”,而倍增其哀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