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教成一个学生
肖培东
“我把自己教成了一个学生,我把自己教回到课堂,我把自己教回了童年……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在离开课堂之后,我仍然对教育保持着热情,仍然对世界保持着好奇心,仍然在思考着学校里和课堂上发生的所有教育。”对王栋生老师的这段文字,我必须肃然起敬。
细细品读,文字后有这样两颗心:童心,学子心。
这个世界,最珍贵的是什么?不是苦心经营中你拥有的金银珠宝,不是几番周折后你获取的功名地位,而是历经沧桑饱尝人世风雨后你依然不变甚至更为纯真的童心。浮沉在这个欲望满街的现实社会,我们渐行渐远的身影越来越多地干瘪在灰色的物质中,曾经光亮剔透的眼睛现在多是一层迷茫,哪里还见得一分天真?散漫地生活,随意地教书,对课堂缺乏想象力,教学的热情也日渐黯淡,这可能就是我们很多老师的教育生活现状。他们漫不经心地游走在理想和现实的缝隙间,课堂里必要的创造力和激情也因此被萎缩被抽干。叔本华说人“要么庸俗,要么孤独”,童心却让我们远离了庸俗,又避开了沉沉的孤独。它让我们对世界充满想象,让我们为生命留住好奇。“童心者,真正也。”成长,是让我们告别无知和迷茫,丰富自我,去洞察世界的奥秘。而成熟,则是让我们洗尽铅华,过滤人间俗气,回到我们最初的纯真,简化自我,去守住纯美人性的秘密。最美的生命,是这样一种轮回,教育者的前行,更要不忘初心。
把自己教成了一个学生,把自己教回到课堂,把自己教回了童年,这还是希望我们永存一颗学习之心。王栋生老师说:“教师职业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因为这一点,教师自己必须是真正善于学习的人。因为只有教师知道如何去学,学生才有可能跟随他学习。”他更是这样做的,“我的智慧是有限的,好多领域的知识我不了解,好多应当读的书我没读过,这就让我始终把继续学习当作生活的主要内容”。教师的职业,是最该和学习和阅读相联系的职业。可是,功利的应试教育的熏染,使得很多老师初出茅庐时的教育理想很快消磨殆尽,教学激情随之消磨一空,更不用说什么教学风格了,偶尔有过的那一点课堂魅力不过是昙花一现。内心的不自觉,内驱力的严重缺失,足以应付考试的所谓经验和技巧,以及僵死落后的评价机制带来的显性的利益,这些都容易让老师成为庞大的考试机器上的一个部件,成为应试教育流水线上的一个操作工。这样,最该和学习相依相生的我们,就逐渐了远离了我们自己的“课堂”,远离了我们自己的“学习”。
把自己教成了一个学生,那是因为“承认自己需要学习,才可能有真正的学习”。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知识年代,接受教育不再是一劳永逸的行为,教师要自觉地积极地去学习去更新,且学且思,研行并举。青年教师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才能真正地把孩子们带向学科的广博与深邃。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知识是大海,最爱大海最想到碧波深处一探珍奇的,一定是纯真的孩子。把自己教成一个孩子,回到课堂回到童年,不是要回到幼稚回到肤浅,而是要找到那颗爱学习爱思考的心,让学习和超越成为一种甜美的生活,教学也因此活力永存,智慧永存。
周国平先生认为,这世界上有两个传承高贵的圣殿,一是优秀教师的课堂,一是摆满大师作品的图书馆。最能安静、徜徉或陶醉在这两个圣殿里的心,应该就是童心就是学习之心。把自己教成了一个孩子,就是让自己在浮躁喧哗中保持清醒和热情。教师的生命,是和学生的生命共生互动的,教回课堂,教回童年,是在提醒我们要从学生那里汲取力量,永远保持新鲜感,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使自我生命处在不断新生的过程中。
把自己教成一个学生,教成一个孩子,让我们教着教着回到童年,回到我们最爱的课堂。如此,用我们的童心和学习心,对教育永持热情,对世界永有好奇,我们的生命,我们的课堂,也永远芬芳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