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是忍不住买书,买得我都快剁手了。往往是从图书馆借来一本书,觉得好,但又懒得读。懒得读一是忙,二是嫌书太厚了,况且记性又差,读了也记不住,但还是有把书中知识据为己有的欲望,只好想方设法找到,买下来。有些书是八十年代出版的,卖得蛮贵,几天下来,一个月的伙食费基本上都搭进去了。
这并不好。这也是一种占有欲在作祟。对知识的占有欲和求知欲是两码事,它和对物质的占有欲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是觉得一样东西好,希望这样东西属于自己。但问题是,“属于”是要付出代价的,一件东西属于你,同时也就意味着你得被它属于。比如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人和物之间的关系,也一样。你买了一只精致的茶杯,就要时刻提防它被摔碎。乃至对并没有实体的东西,同样遵循这个法则。你背了500个单词,为了防止忘掉,回头就得继续花时间巩固它。
之所以许多书给我带来烦恼,倒不是因为要花钱买它。买下来很简单,但买完之后,你要对待它,这才是令人头疼的事情。很多书我现下不打算看,是因为觉得还没做好看它的准备。有朋友说,硬盘里存了好多电影,但是找不到一个好的时间去看。看一部电影,要用整块的时间,中间不能被打断,看之前,要把椅子调到最舒服的位置,泡好一壶茶,上过厕所,拉上窗帘,要保证自己有两个小时的时间不被打扰,才好进入剧中的状态,让对电影的享受达到最大。
看书也是这样。常常觉得一本书好,满满都是知识,但没有做好准备。就像古代打仗的人,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定要各方面都安排妥当了,才好开战。如果匆忙开战,书读了几十页碰到事情搁下了,就不知道什么时候再翻开。等到再翻开的时候,前边的东西都忘了。就会觉得很徒劳。暂时不读吧,又不知何年何月才有机会读,所以,一定要有个实体书在自己手边,才觉得舒坦放心。这也是我为什么偏爱实体书胜过电子书,电子书存起来可能就永远想不到了。那么就买吧,于是但凡觉得不错的书,都买来塞进柜子里。
平时不会留意到书的存在,只有在搬家和收拾房间的时候,突然发现买了这么多书都没看,觉得好可惜。又没有办法,只好任其堆在那里落满灰尘。
我近来发现一个规律:凡是我买书频率高的时候,就是不太开心的时候;凡是买书频率低的时候,就是比较开心的时候。我想这大概和女生买衣服买包是一样的,如果各位查查自己的信用卡消费记录,或许能得到佐证。人往往是在心情郁闷的时候,喜欢占有一些东西,得到一些东西。但这些外在的占有,在很多时候并不能成为滋养自身生命的东西,不能成为生活乐趣的源泉。
生活中的乐趣意味着付出。就像买了一件衣服,想得到它的乐趣,就需要穿起来。如果买了太多衣服来不及穿,挂在柜子里,除了担心它被虫子咀,是毫无乐趣可言的。对知识的占有欲和求知欲的区别,也在这里。求知欲是你买了一件好看的衣服,当时就穿着它回家,而对知识的占有欲是,看中一件好衣服,或者不舍得穿,或者觉得还没到穿的季节,就把它收在柜子里。
忘了是张爱玲还是王安忆讲过一个故事,有个女人得到一块上好的布料,太好了,不舍得穿,一直珍藏在柜子里,许多年都没找到穿的机会,偶然收拾衣物发现,打开看,已经老旧过时了。女人就想到自己的青春年华也像布料那样,就开始睹物伤感。
求知欲的好处是让这件事当下就成为你生活乐趣的源泉。在读到一本好书的时候,当下就欢喜无限,这就是报偿,不必等到久远的未来。但求知欲和对知识的占有欲中间有个矛盾。就像做一笔投资,有些投资是短线的,很快能收回成本;有些投资是长线的,你虽然知道它在遥远的未来会有很好的收益,但未来太远以至遥遥无期,用凯恩斯的话说,长期我们都死了。
所以,在很多情形下,没办法抉择是应该先占有承载知识的实体,等到需要的时候再把时间精力投掷进去,还是当下就把时间精力倾注到这些知识上,再任它慢慢遗忘——也许有些东西,一辈子都不会再用上。
但我们至少知道,一个人在幼年时期,做长线投资是好的。一个小孩在还没来得及发育的时候,不应当由大人来限定他需要学习的内容。比如在三四岁的时候就强逼他去学琴或者学棋,每天花上许许多多的时间,这是很不好的教育。这些都应当留到他的兴趣萌发之后。在人很小的时候,德育、美育,以及广泛的兴趣、对生活的热爱则是应当着重培养的。这种重要就好比下围棋时大局观的重要,上来就对杀是不行的。但到了二十五岁以后,再泛滥无归地对太多事情感兴趣,则容易将一个人引向一无所成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