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阳心语:有很多父母有这样的感受“只要到一周末,看到孩子不能好好安排自己的时间,心里会很烦,觉得之前的努力白费了。”还有的姐妹提出:“我现在都没有要求了,可是为什么孩子一点反思的意思都没有呢?孩子总说考完试就要尽情地玩两天,看他玩的那么开心,真是着急啊!孩子是不是把家长的退让当成管不了之后的放任呢?孩子现在主意很大,还不能得罪,自己也在心里挣扎,要活在当下,可是时间不等人啊!”
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家长都要走过这一段路。分不清放手与放弃的关系,弄不懂为什么我的改变并没有带来孩子多大的改变。当我们回头再读上边这段描述的时候,就不难发现问题的所在之处。
我们嘴上说的“没要求了”是真的吗?如果真的没有要求,孩子无论什么样我们都一样平静地接受,因为没有要求,也就无所谓好与坏,无所谓孩子表现的对与错。当我们觉得孩子的表现让我们心急、难过、担心时,其实是有一个标准在那儿的,一直有一把尺子在衡量着孩子的言行,而这把尺子多数就是学习的态度和学习的成绩。所以,看似没有要求,只不过不自知或者看不到而已,通过学习已经把面上的要求隐藏起来而已,这个标准是一直在的。比如“我都没要求了,孩子为什么不知道反思?”隐藏在背后的声音就是“我都不去明着控制你了,你怎么还不改变成我要的样子呢?”“看他玩的那么开心,真是着急啊!”隐藏在背后的声音就是“怎么就知道玩呢?把这份心思用在学习上多好,这样的状态以后可怎么办呢?”“孩子是不是把家长的退让当成管不了之后的放任呢?”隐藏在背后的声音就是“我真的可以放手吗?可是我并没有看到孩子当上的改变啊,我不敢相信你会改变。”“孩子主意很大,还不能得罪。”背后隐藏的声音就是“我很无力、很无奈,又不敢和孩子正面冲突,因为我明确地知道冲突之后的结果。”
当我们看看自己内心的这些挣扎时,不难发现我们有两份严重的不信任存在:一是不信任我现在的做法是否真的可以成就我的孩子;二是,不信任我的孩子真的可以变好。当我们不能坚信我们自己的成长改变一定可以有一个好的结果时,我们就会走走停停,一旦发现情况有变,或者没达到我们的要求,我们就有了放弃的念头,就有了犹豫和焦虑,而这份焦虑和犹豫又会让我们回到原来的状态中不能自拔,更没有力量做出努力和成长。当我们不信任我们的孩子真的可以改变时,这份不信任很容易通过我们的各种肢体语言传递给孩子,孩子很难从父母这儿获得力量,改变也就变得相当困难。
还存在一个误区:我的改变需要孩子的改变做为动力,不然我就觉得改变的没有意义。当我们的改变需要孩子的回报时,一方面说明我们的改变是有条件的,而这个条件和动力就是通过我的改变让孩子变好,而不是我看到自己的不足,要无条件地去改变自己;另一方面,当我们内心有这个需求时,说明我们已经不是成人,而变成了一个任性的孩子,需要孩子变成一个成人来满足我们的需要,这其实就是一种反哺。
当然,不只是孩子需要鼓励才有动力,成人也需要。但成人和孩子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孩子得不到鼓励会耍赖不干了,但成人有足够的心理调节能力,虽然也会有失落,但依然知道自己需要做些什么。所以,当我们看不到孩子的改变而想到放弃也好、郁闷焦虑也罢,这些情绪都是非常正常的,但我们更应该看到自己不足的部分而再去努力,不为别的只为让自己更成熟,为给孩子一个优秀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