袭人从王夫人处回来,正好宝玉刚睡醒。宝玉因为心里记挂这黛玉,满心要打发人去,只是怕袭人,就让袭人去宝钗那里去借书。
袭人去了,宝玉就让晴雯过来,嘱咐她去黛玉那里,“看她做什么呢,她要问我,就说我好了”——由此可见,宝玉心里对晴雯和袭人显然是区别对待的。晴雯说,“白眉赤眼,总得有句话,也像一件事儿。要不然就是送一件东西或是取一件东西,不然我去了怎么搭讪呢?”宝玉想了想,就伸手拿了两条手帕子递给晴雯,就说我叫你送这个给她——没有过爱情体验的晴雯,对这种有点儿匪夷所思的事儿,虽然感到有点莫名其妙,但无奈只能还是“在执行中理解”吧。
晴雯到了潇湘馆,黛玉已经睡在床上了。听说让送两条旧手帕子,思忖片刻,大悟,忙说,放下吧。这里边的奥秘,晴雯想了一路,也没明白。黛玉却深深理解宝玉的心意,左思右想,抑制不住澎湃的心情,就让掌灯,研墨,向帕子上提笔写下——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
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其二
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
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
其三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这三首诗主题鲜明,突出说的是个泪字。第一首自问自答,满眼的泪水为谁而抛洒?当然是那个赠“尺幅鲛绡”(手帕)的人。第二首用“抛珠滚玉”的意象,极写了黛玉为凄苦的爱情每天以泪洗面的境况。第三首想象要用彩线把泪珠串起来,却难以做到,并借娥皇女英洒泪形成“斑竹”的典故,隐约间写出了自己这场恋爱的悲情色彩...
这几首诗表达了黛玉一心为爱情而生,又甘愿为爱情而死的唯美的人生格调。黛玉像一支为爱情而拼命燃烧的蜡烛,爱情的火焰越旺,越接近生命的终点!
再说宝钗因为宝玉挨打的事儿,心里对他那昏天黑地不着调的哥哥就有些疑惑,听袭人一说,就更认定是薛蟠干的。谁知道这次还真没有薛蟠什么事儿。宝钗本来要劝诫一下薛蟠,没想到受了“冤枉”的薛蟠沾火就着,差一点就闹的天翻地覆。吵闹之间,薛蟠任性地揭穿宝钗的心事,这“错中错”,使宝钗母女俩本来是隐密状态的 争取推进“金玉良缘”的心思,却被口无遮拦的薛蟠无意间捅破。话一出口,说的宝钗满面羞愧,几乎无地自容,整整哭了一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