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回的回目看,本该主要是宝钗和黛玉之间的故事。
宝钗“日间至贾母处、王夫人处省候两次,不免又承色陪坐,闲话半时”——就是说,宝钗每天都要抽出时间,用于与贾母、王夫人的情感沟通。日复一日,当然就会不断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
而相比之下,黛玉却一方面因为病情日益加重,另一方面,也是性格使然,不喜欢应酬,因此,总不出门,每日只在自己房中将养。
宝钗来看黛玉,说起黛玉的病,宝钗让她减少用人参肉桂这些热性的药,以避免肝火过盛。建议每天早餐吃一碗冰糖燕窝粥。然而黛玉说出了自己身不由己的苦衷。善解人意的宝钗,非常理解黛玉的心情,就主动提出送给她燕窝。宝钗细心周到的关怀,将心比心、体贴入微的共情,加上热情得体的援助,让黛玉深受感动。
黛玉诚心实意地反思自己,对宝钗深感歉意。单纯的黛玉很快就对宝钗尽释前嫌,并当面向宝钗作了深刻检讨。黛玉对宝钗剖白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
作者用结义兄弟的“金兰之交”,比喻宝钗黛玉之间在此刻结成的友谊,至少表明了黛玉此时的一片诚心诚意。
宝钗走了,并答应晚上再来陪她。不想晚间下起雨来了。淅淅沥沥的秋雨,不禁又勾起黛玉的愁思。于是,按照《春江花月夜》的格式,写成一首古风:《秋窗风雨夕》……
宝玉冒雨来看黛玉,宝玉的一身装束,被黛玉戏称为“渔翁”,但随后,黛玉一不留神,又脱口说出,自己如果穿上这样的蓑衣,不也成了画上的“渔婆子”了。
黛玉送走宝玉,宝钗打发一个婆子送来了一包上等燕窝和一包洁粉梅片雪花洋糖。
秋雨之夜,多愁善感的黛玉,想到宝钗,想到宝玉,又想到自己,止不住思绪万千,直到四更时分才渐渐睡去……
赖麽麼道喜
赖嬷嬷道喜。喜从何来呢?
原来,这赖嬷嬷是早年服侍过贾府老主子的老嬷嬷。按照贾府的风俗,年高、服侍过父母的家人,比年轻的主子还有体面。赖家因此受益很多。赖嬷嬷的两个儿子,赖大和赖二,分别是荣宁二府的大管家。
赖者,“依赖”也。赖家正是依赖贾府的势力,一步一步成了二等的财主。
现在,赖大的儿子,也就赖嬷嬷的孙子,名叫赖尚荣的,受贾家的恩典,又花钱捐了一个县太爷。一个奴才家的孙子,摇身一变,登堂入室,成了政府官员,当然得道喜。
然而,赖嬷嬷毕竟知道这里的辛酸苦辣。所以就教训她的孙子:“你哪里知道这‘奴才’两个字是怎么写的。”
因为孙子的出人头地,自然要大摆酒席庆贺一番。赖嬷嬷这次,是专门来请贾府的老太太、太太和奶奶们的。
——作者用特笔写这样一层关系,或许也寄托着作者对自家身世的感悟。因为,资料记载,曹家的祖上,正是几代人从奴隶做起,而逐步发迹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