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80周念,为追思先生,翻一旧作纪念。
《鲁迅先生故居行》
作者:曹海燕
朗诵:麦克
阳春三月,迎着和煦的暖风, 一路欣喜来到了古越国都城绍兴。在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古城,坐上乌蓬船,倘佯在水乡的古建筑群里,敬仰之意油然而生。当小船停靠在鲁迅故居门前,我便迫不急待地拾阶而上,站在先生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似乎觉得已经进入到鲁迅杂文小说的意境里。
沿着故居门前的石板路,往东行走大约五百米的地方,翻过小溪上搭建的颇具考究的石栏桥,便是先生打小上学的三味书屋了。在先生老师家的厅堂上,有一幅楹联写得好,曰:君子处事有忍乃济,儒者属辞既和且平。足见先生的老师乃性情温和内敛自持者。先生与其二弟周建人皆就读于此,在先生读书的课桌上,依稀可见先生顽皮刻下的“早”字。
一张普通的课桌,一把两侧带扶手的椅子,便是先生读书习文的场所。墙上后人将先生学习的真传“眼到、心到、口到”高高地悬挂在墙上,以召示后生。先生7岁在此入学,待13岁离家到南京求学,在欢乐中饱读诗书,在一盏青油灯下将古往今来的学识装入脑中,这是先生日后成为文学巨匠的奠基石,也是先生认识世界,尝尽世间炎凉的天然课堂。
在故居西北隅的百草园,依稀可见高高的皂角树、桑葚,低矮的长条形砖墙上,长满着嫩绿的各式花草,嫩得可爱,绿得诱人。似乎能够听得见先生笔下蟋蟀的鸣叫,看得见蜈蚣蜷倔着身体拼命的爬行。
绿叶里点缀的桑葚紫里透着红,孩童般的奢望,冥冥之中,拉近了许多年。尽管园内的设施已今非昔比了,但先生笔下的每一处孩童记忆里的实物仍在,妙笔生花,又仿佛把我们带进19世纪。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足一华里的街面上,我彳亍而行,百年间的历史从脚下迈过。我知道,这每一步的厚重与沉着,又仿佛是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社会,沿着先生笔下的历史人物,一个个地伸展开来。
是闺土在灶堂傍与先生窃窃私语,是落魄秀才孔乙已梦呓般的遐想,是祥林嫂、是阿Q们在喧闹声中看《社戏》,在悲愤中的《呐喊》。走过的这几百米甬道上,如今曾深深叩下了上至各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巨人,也有数不清的莘莘学子。有对先生无比崇拜敬仰的国际友人,更有象我一样不学无术,然偏好先生诗文的平庸之辈。
站在三味书屋小溪里的乌蓬船上,顶着毡帽的船夫,一身的洁净装扮,在为糊口而多撑几蒿的营生中,不免语中多了几句烦唠。而对这些我都置若罔闻,只是望着从书屋里伸出的百年腊梅树枝头上翠绿的嫩芽,恰似望见先生在向我招手,在向我诉说着还未来得及发表的诸多文章。蓦然间,心头一阵空虚,一代国学大师、文学巨匠、民族脊梁,尚又“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而今的我们应该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