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如其人:大观园中的庭院(下)【有声植物园15023】

园如其人:大观园中的庭院(下)【有声植物园15023】

2015-07-14    12'35''

主播: 黑豹工社

327 30

介绍:
(BGM: 谭炎健 - 秋窗风雨夕 红楼梦-三弄丝竹 秦万民-春意 秦万民-空灵 封面图摄影-秋之枫叶,来自网易摄影) 上一期中我们介绍了怡红院、潇湘馆和蘅芜苑三个庭院,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第四个庭院是秋爽斋,“斋”书房也,惟气藏而致敛,是探春的住所。书中对秋爽斋的环境描写的并不细致,只说“这里梧桐芭蕉尽有”,但从名称上可明显看出这是以表现秋季景观为主的院落。梧桐和芭蕉都是典型的秋季观赏植物。梧桐叶大而形美,绿荫浓密,洁净可爱。《群芳谱》云:“梧桐皮青如翠,也缺如花,妍雅华精,赏心悦目,人家斋阁多种之。”又梧桐秋季落叶最早,故很早就将梧桐作为秋天的代表。梧桐在古典园林中常和芭蕉配置,颇具我国民族风情,有“种蕉可以邀雨”的说法。芭蕉可以和梧桐形成中层次的搭配,且入秋之后,芭蕉尚绿的叶子和梧桐的落叶形成鲜明的对比,可以使景观表现出更强的变化性。 探春性格开朗,“素喜阔朗”,秋爽斋以梧桐、芭蕉为主,体现了秋天的“爽”字。梧桐、芭蕉均宽枝大叶,体态粗犷潇洒,也映射出探春豪爽、磊落的性格。但探春虽有“巾帼不让须眉”的魄力,成就事业的志向,却生为女儿身,有才无处使,“才自清明志字高,生于末世运偏消”,因此探春实际上是个悲剧人物。曹雪芹在秋爽斋种植梧桐和芭蕉正是渲染了她这种落寞的心情和命运。梧桐是愁苦的意象,而芭蕉则是古人常用来表现自己怀才不遇、人生失意的常用意向,如徐再思的《双调水仙子•夜雨》所言:“一声梧桐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深秋孤夜,夜雨敲打着梧桐和芭蕉,每一声都可能引起探春的阵阵秋思和缕缕愁绪。因此秋爽斋的植物景观既寓意着探春的豪爽大气,也暗示了探春人生的不幸,命运的多舛。 另外,秋爽斋的芭蕉可能还有另外一层含义。探春喜欢书法,而芭蕉在古代有“蕉叶题诗”的说法。唐代僧人怀素是著名的书法家,据传他年轻时极其喜爱书法,却因家贫无钱买纸,遂种了数千株芭蕉以供挥毫书写。后世的文人们也多有模仿怀素的,或用它来练字,或用它来写信,或用它来题诗,因此曹雪芹在秋爽斋种芭蕉也间接暗示了探春对书法的喜好。 第五个庭院是稻香村,是李纨的住所。种植设计比较简单,以植物群植为主,在景观上形成了一定的气势。如书中所言,贾政等一行人还没走到稻香村,就已望见“有几百株杏花,开的如喷火蒸霞一般”,虽说“几百株”可能在数量上有些夸张,但是漫山遍野的杏花开放,如晚霞般灿烂,足以令人震撼了。此外,为了更好地渲染乡村气息,曹雪芹还设计了各色树稚新条编的青篱,以及漫无边际的佳蔬菜花,配合数间茅屋,俨然一副农家气象。 贾宝玉给稻香村题名为“杏帘在望”,主要是因为稻香村周边种了几百株杏花。那么曹雪芹为何选择杏作为乡村植物的代表呢?原来江南地区杏花一般盛于农历二三月份,这个时候恰好是农活开始的时节,因此古时常将杏花和农村联系在一起,早在宋朝杏树已成为农家庭院常见绿化树种了。 而是稻香村的植物景观,和李纨的性格并没有直接的联系,这种田园风所光暗示的,是李纨的内心世界,表达了园主人隐居的意愿。李纨虽不是隐居,但早已养成了安分守己、与世无争的性格,已和归隐的人差不多一样“出世”了。书中说她“且居处于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见无闻,惟知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李纨幽居稻香村中,清净守节,恪守封建礼法,可谓封建时代寡欲守节妇女的典型,“三从四德”的妇道的化身。曹雪芹用“竹篱茅舍自甘心”形容李纨,含义很明显。但是李纨居住的稻香村并不是真正的农家,相反还被宝玉批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可见曹雪芹对李纨的一生及其为人虽有同情却并不赞同,还借批评稻香村暗讽程朱理学所谓的妇道“虽百般精巧终不相宜”,对儒家传统进行了大胆挑战。 第六个庭院是紫菱洲,这是是贾迎春的住所。园内的植物以水湿生植物为主,如翠荇香菱,蓼花苇叶等。迎春为人忠厚老实,懦弱怕事,有“二木头”的诨名。她不但作诗猜谜不如姊妹们,在处世为人上,也只知道退让,任人欺侮,对周围发生的矛盾纠纷,采取一概不问的态度。如此懦弱的人最终自然免不了悲惨结局,被父母包办婚姻,嫁给了中山狼孙绍组,最后悲惨死去。紫菱洲的种植设计和迎春的性格十分吻合。紫菱洲植物以水